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67章 变乱之局(2/4)

注意力,几乎是在无锡的枪声响起的第一时间,消息即通过长途电话,先是经由记者后又由普通市民,一直传到了南京,传到了这个国家的心脏。

人们最初为这个消息所惊诧不已,一开始,他们并不相信这是真实的,甚至于他们认为这个消息是虚假的,毕竟,从帝国建元至今,无论是军队或是警察,都从没有向平民开过枪,即便是在任何时候,军队也好、警察也罢,总能够保持理智,他们会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解决问题,而不会选择开枪。

可是现在——无锡的枪声,却让他们为之惊诧,为之怀疑,可接连不断的消息,却让他们不能再质疑,不能再怀疑,而在不再怀疑之后,代表最初的质疑却又是前所未有的愤怒,一种愤怒的情绪在人们的胸膛中萦绕着,怒火在吞噬着他们的理解。

青年、大学。

帝国建立十二年来,取得最大进步的就是教育,在过去的十二年间,通过强迫教育法,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仅以大学为例,在帝国十二年的中国,全国一百九十五所大学之中有超过六十万名大学生在大学中学习。

而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云集着十三所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在这些大学校园中聚集着大量的年青的、好冲动的青年学生,他们其中的许多人原本就对帝制不怀好感,这或许同校园中宽松的教育氛围不无关系。

多年来,大学一直都是“共和分子”的大本营,有许多教授原本政治倾向就倾向于共和,自然的其学生也深受其思想影响,三年前,当这个国家卷入战争的时候,当这个国家暴露出贪腐案的时候,尽管他们未能阻止战争,但是数万名青年学生却依然用游行示威改变了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在过去的三年间,放松管制、减少政斧干预的特殊经济政策正在一步步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尽管青年学生们付出了上千人被强征入伍的代价,可是通过那一次事件,人们却意识到,在这些青年之中,贮藏着一种力量,一种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力量。

“同学们,无锡的枪声响了起来,成百上千名市民惨死于警察、惨死于军队之……”

在南京帝国大学的校园内,几十名无锡籍的学生在校园内发表着演讲,他们无不是添油加醋的讲述着“道听途说”的的“无锡惨案”,声讨着无锡地方政斧、警察以及军队的暴行。

“……我们准备前往国会请愿,要求严惩元凶……”

“请愿、游行……”

在学生们因暴行而悲愤填膺之时,在帝大的教授联席会议室内,十几名教授却是皱着眉头商讨着正在大学内上学的这一幕,对于发生在无锡的暴行,他们固然极为愤慨,可是同样,源自于三年前的那次变故,却不得不让他们谨慎应对。

几乎是在会议刚刚开始,发言就显得有些零乱,这些教授们在一方面声讨暴行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关心自己的学生,关心这所学校中学生的未来,并为此议论纷纷。

“如果发动游行示威的话,那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万一再闹出乱子来,如果到时候法院再把学生们强征入伍,送上前线,你我如何向他们的父母交待?”

“就是,原本对于一些人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有大学生无需征召的特权,估计那些早就想把那些有共和思想的学生送上前线了,要知道他们可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这一闹,且不就从他们之愿了?”

“从他们之愿?现在我们能阻止学生吗?”

“发生这样的惨案,如果学生们不有所动作,恐怕才是最奇怪的!”

“学生读书固然要紧,可国家却更加重要,如果学生们不表达自己的声音,任由此事发展下去,未来,这个国家还真不知道发展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不参加示威游行,但是,阻止学生游行,却没有道理!”

“无锡地方政斧倒行逆施,天怒人怨,咎由自取。学生声讨暴行,无可厚非!”

“我看这事儿想管也管不了,恐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算啦。”

这时又有人侃侃道来﹕

“诸位,依我说,这古代的太学生,就有关心国家大事的传统。远的不说,就拿1902年来说,清政斧向沙俄出卖中国的权利,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就上《抗争俄约疏》,到执政斧后,政斧为争取外交优势,更是多次发动游行,并出资印发大量传单,由学生到处散发,抵制洋货。帝国初期,那一次外交突破,不是由学生开始的,多年来,一代代同学们不为名利,只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这一点即便是陛下,也是多次肯定的,怎么,现在这政斧暴行,学生声讨一下,大家就顾虑颇多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