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中秋佳节(3/4)

切下一刀的时候,男子拦住了他:“爹,大哥去京城做官了,家里只有七个人。”

“嗯嗯……”经过提醒,杨涟记起了他那不愿苟安大理,追求名利的长子。

“唉……”

不知为什么,他叹了一口气,但很快,当他看向四周宅院的时候,又由衷高兴了起来。

这些东西是他最大的财富,尽管它们不如杨涟家乡的老宅那么气派,但杨涟却为其感到自豪。

家乡的老宅,那是祖辈赚来的,但这里的宅院,是他用双手赚来的。

五年前,当云南大量人口迁移交趾、麓川之后,朝廷开始鼓励湖广、江西受灾的百姓迁移云南。

由于思念,杨氏举家迁移到了大理府太和县。

夫妻多年未见,杨涟自然高兴,但他更高兴的是,家中子嗣除了长子以外,其它四人都来了云南。

他们来到之后,当地官府发给了四头耕牛和一头小驴,杨家子弟也在早已熟于农事的杨涟带领下,在大理一步步扎根。

三年前,袁可立上台之后曾经废除了朝廷对曾经东林党人的流放。

在大理的许多东林党人得知情况后,纷纷变卖了自己开垦的田地,带着银子,火急火燎的返乡。

但杨涟不同,他与少部分东林党留在了大理,享受着这里的风花雪月。

他们在官学之中担任国学教习,为的不是那几两俸禄,而是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但是不想闲着,因此在当地继续发光发热。

三年的时间,杨涟成功当上了大理府太和县的官学院正,当时的他,比起当年中举时还要高兴。

成了院正之后,杨涟极力邀请东林之中一些有学识的人前来大理,然而许多人并没有回信。

显然,在许多东林党官员看来,大理是一个穷乡僻壤,他们自然不可能来这里教书育人。

不止是老友,便是他杨涟的长子杨之易也不愿来大理做官,而是继续呆在京城,一边借助父亲的人脉在礼部任职,一边回绝父亲的各种想法。

长久下来,杨涟也就明白了。

人都是为了利,他杨涟曾经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所有人都追捧他,但他眼下只是一个“穷山恶水”中的官学院正,自然没有人搭理他。

好在让杨涟唯一庆幸的是,朱由检始终未曾忘记他,每年依旧会让人送来几瓶御酒、贡茶来让他解解馋。

闲暇之余,好友左光斗也写信慰问他,杨涟也就没了太多遗憾。

他不能让大明变得更好,但有人能。

来到云南的这么些年,他亲眼看着大理这个少民多,汉民少,生活当地还需要学习彝家话、白家话,一日三餐只能水煮白菜配糙米饭的地方繁荣起来。

大量的彝家百姓被迁移到了麓川,他们的离去让太和县多出了许多土地。

官府按照齐王的政令对百姓发地,便是杨涟家也按照人头分到了三十六亩地。

算上他们家这些年的开垦,他们家一家六口,一共有九十二亩土地,每年除了自家吃的粮食,还能往外卖出六七十石粮食,换得二十七八两银子。

这些银子,加上家中父子五人的副业,岁入一百来两倒也不是难事。

杨涟自己担任院正,每年十五两俸禄。

二子杨之言担任官学教习,三子杨之赋经营着一家茶馆,四子杨之才养花插花,五子杨之环在太和县担当县丞。

除了长子没有听杨涟的话回到大理,其它的四个孩子都很听话的在大理这个给了自家父亲第二次生命的地方居住。

以杨涟的情况,说句实话,他要是真的想,他甚至可以把杨家发展成为大理第一家族,但是他没有。

他曾经的梦想也不过就是匡扶大明,让大明重回万历新风那十年的情况。

现在他的这个梦想,已经有人替他完成了,而他也认识到了自己并没有政治上的才干。

他是活在梦想之中的理想主义者,朱由检是活在现实中的务实主义者。

对于怎么治理国家,朱由检用十七年的时间给杨涟上了一课。

杨涟懂了,他也不再追求返回朝堂了。

他现在想的,就是不知道当年那个低矮的小娃娃,如今到底成了什么模样。

他瞥了一眼旁边的《大明报》,上面记载着朱由检在太原城完成了自己西巡的最后一站。

关于这一路西巡的情况,他会在下下期写出一本更为详细的连载游记来揭幕,杨涟也很是期待。

“有生之年,倒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够再见你一面……”

抬头望着洁白的圆月,杨涟似乎在那一轮圆月中看到了当年十岁的朱由检。

他不自觉伸手想要触碰,但下一秒,但听“彭”的一声,一轮轮烟花在空中绽放,冲散了杨涟记忆中的朱由检。

“呵呵……哈哈哈哈……”

记忆被冲散,杨涟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

他笑的不是那自己还在追忆,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