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一章 局势纷乱(3/4)

求蠲免三年,平抑粮价。

江西北部的南昌、九江一带,以及福建、广东一带也纷纷遭遇水位下降的干旱,一时间米价不断上涨……

南方如此,北方也并不好过。

山西百姓几近迁移,然而大旱依旧没有脱离该地,河南更是经受不住旱情打击,许多百姓纷纷卖出田地,拿着官府发放的移民铁卷,乘坐火车向东北迁移。

此刻,若是朱由检走出京城,他可以看到京城的东西南北四个火车站挤满了迁移的北方百姓,而铁路沿边上更是如此。

情况虽然没有天启十四年那么严重,但也足以说明这次旱情波及有多大。

最显着的一点就是米价。

由于江南干旱,走长江水运的四川、贵州、湖广粮食在进入江西之后就开始被百姓出高价购买。

江西、南直隶、浙江三省商人百姓抢购粮食的结果就是,原本要走运河流入北方的粮食纷纷被他们买走,以至于北方粮价骤涨。

八月二十二日,今天一早的京城菜市口物价比起四月,更是上涨了两成以上。

稻米从每斤三文,涨到每斤四文,小麦从每斤四文涨到每斤六文。

其它诸如大麦、荞麦、莞豆、麸子、谷糠等谷物和饲料原料纷纷价格上涨两到三成。

谷物都如此,就更别提肉食了,由于饲料原料的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从每石二百文上涨到二百八十文。

饲料的上涨导致了鸡、鸭、鹅、猪、牛、羊等牲畜的价格也纷纷上涨了三成左右。

原本已经降到十五文一斤的牛肉,眼下突然涨到了二十文,涨回到了天启元年的物价。

六文钱的水鸡,眼下也涨到了八文一只,猪肉就更别说了,从十八文涨到了二十六文,涨幅最高。

这些肉价的涨高,连带着鱼虾价格也纷纷走高。

原本三文钱一斤的鱼虾,眼下涨至五文钱,好在渔业量大,勉强能够压制。

至于蔬菜的价格也跟着上涨了一两成,但总体还算可控。

江南三省的购买力出现在了不该出现的时候,他们的疯抢导致了北直隶的物价飙涨。

靠海的北直隶尚且如此,旁边居于内陆的山西和河南就不用多说了。

截止八月初九,山西米价每斤十二文,每石一两八钱,河南每斤十文,每石一两五钱。

倒是山西,得益于陕西宝鸡至四川广元这最难的一段铁路修通,四川嘉陵江两岸粮食都被收购,顺着嘉陵江北上抵达广元,随后用火车拉运粮食前往关中地区。

作为明末米价飙涨最厉害的地方,陕西在历史上崇祯九年的稻米是每斗值银五钱,折合每石五两。

然而在眼下,陕西的稻米价格是每斗六十六文,每石六百六十文。

陕西的米价尚且如此,河西的就更不用说了,平稳靠着四川的输入而稳定在每石六百文左右。

原本最动乱的两省被安定下来,对于朱由检来说,局势处于可控范围中。

“殿下,江南三省的常平仓眼下已经囤积稻米九千三百余万石,是不是可以放出一些了?另外蠲免是否也应该安排上了?”

殿内、当一道陌生的声音响起,朱由检也抬头看向了眼前人。

温体仁,这个晚明历史上的人精已经在承运殿里站了半个时辰,而他所求,无非就是请朝廷开仓放粮,平抑江南粮价罢了。

这件事情,不用他说,朱由检也知道要怎么做,之所以他没一开始就开仓放粮,是担心常平仓的粮食不够平抑。

拖延几个月的平抑,能让许多粮商在得知江南粮价暴涨的同时,将各地的粮食尽数运往江南。

只要他们行动起来了,并且已经买到了粮食,那朱由检就可以开仓放粮了。

“地方上的粮商都动起来了吗?”朱由检没有理会冯铨,转头询问起了陆文昭和曹化淳、王承恩几人。

“回殿下……”曹化淳作揖回答道:

“都动起来了,许多粮商甚至远走四川、湖广、两广,和当地农户定下了秋收购粮的契纸。”

“契纸由官府官员监督签约,粮商只能遵守。”

“价格呢?需要多少才能不伤他们?”朱由检端起一杯凉茶喝了一口,曹化淳也毕恭毕敬回应:

“各地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江南米价在六百文的价格比较合适。”

曹化淳话说完,冯铨立马看向了朱由检,但却又在朱由检看向他的时候连忙低下了头。

江南米价飞涨,直接受影响的就是许多江南乡绅和中小地主。

这种情况下,免除十赋一的田赋,能让他们轻松不少,因此他们自然要推动朝堂上的官员为他们说话。

“蠲免可以,但三年太长。”

朱由检放下茶杯,瞥了一眼冯铨:“国朝蠲免,往往是按照一地受灾,蠲免一年,第二年再受灾,再蠲免而来的。”

“一口气蠲免江南三省田赋三年,冯侍郎不知道要免去多少田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