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八章 闲来无事(3/4)

基础支出达到了二百八十万两,教习俸禄支出达到了七百四十几万两,两者合计约一千零三十多万两。

按照大明去年的情况,朝廷的财政收入只有八千四百万两来说,教育的支出,就占据了财政支出的八分之一。

如果再算上一千六百万两的军费支出,三千九百万两的行政支出,以及工部固定的两千万两“以工代赈”支出,那眼下的大明已经在吃老本了。

每年近四百万两的赤字,只需要二十年时间,就能把朱由检这些年从海外积攒的金银给掏空。

虽说目前海外金银也在不断输送,但一旦南直隶、浙江和瀛洲三省被纳入官学体系,那恐怕学子的数量会骤然增加到两千万人,支出会瞬间增加五百万两。

五百万两加上四百万两,那就是九百万两的赤字,又是一个三饷。

“摊丁入亩……”

朱由检揉捏着眉头,目前就算是他,也暂时找不到能让大明补足这九百万两赤字的办法。

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维持着官学,等到各省官学的第一批学子,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批学子毕业,那样才有可能让教育成本降低。

不过即便降低,也不会降低太多,毕竟官学教习不可能裁撤。

即便学子会骤然毕业三分之一的人,但大明的人口还在不断增长,与其裁减教习,不如维持教习规模来增加教育质量。

一个老师教三十个人和教二十个人是两回事,教学质量变好也是一件好事,不好的事是大明能否负担得起百万教习的俸禄。

这个问题很难有答桉,为此,朱由检也只能想着开辟新的财源,或者发行国债,然后让时间来增长大明的财富。

大明的财富增长是一定的,之所以遭遇财政困境,是因为大明还没把大量的生地变现为财政收入。

如果大明能在东北开发出六亿亩耕地,中南半岛、南州、旧港等地开发出四亿亩耕地,那即便粮价贱至一文一斤,大明也能增收数千万两的赋税。

不过,即便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也花了整整五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

大明虽然比当时的美国提前二十年拥有了拖拉机技术,但想要达到这个成就,也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

朱由检可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消耗在这里,大明的金银库只够保持十五年的九百万两赤字。

想到这里,朱由检抬头对正在车上一同处理公务的王承恩询问:“工业区的产量如何了?”

“拖拉机年产已经达到了一万二千台,预计年底能达到一万八千台,明年年底达到两万四千台,第二批工业区全部投产,第三批工业区开始建设。”

王承恩不用想就汇报出了情况,并且似乎知道朱由检下一句要询问什么,他直接汇报道:

“眼下北山省前后一共发放九千台拖拉机,旧港发放九千台,齐国发放一万两千台。”

“国朝内部的工业机械数量达到一万四千余台,火车车头一千二百,正在建造的蒸汽轮船二百三十艘,预计在天启十五年到天启十八年之间完工。”

“嗯……”听着不断增长的工业比例,朱由检很是欣慰,但欣慰的同时,他也关注起了齐国的情况。

他翻找出了由瀛洲布政使司代呈的齐国国书,金铉在上面记录了情况的各项情况,其中以耕地情况发展的最为迅勐。

国书是金铉在天启十三年腊月三十日书写的,送达齐王府也是昨天的事情。

总体来说,齐国历经两年多的发展,眼下军、民、劳工的数量达到了十二万六千余人,耕地的数量则是达到了十七万亩。

不过,金铉书写这奏疏的时候,最新送达的四千台拖拉机还没有应用上,所以算算时间,恐怕如今的齐国耕地数量应该已经突破二十万亩了。

朱由检上了上心,继续看起了国书上的其它情况,这其中又以粮食亩产最为朱由检关注。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齐国开垦的第一批耕地在去年的收获中,达到了亩产七斗的好情况,金铉对这一部分写的很细致,并认为齐国的粮食亩产在天启十三年能达到一石,明年能达到一石七八斗的程度。

也就是说,西海岸的耕地质量,实际上和大明的差不多,甚至比部分地区还要优握。

如果小冰河低温期在九十年后过去,那齐国的耕地亩产应该能达到两石的程度。

不管怎么说,按照这样的情况,齐国在保证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肉食的局面下,只需要三亩地就能养活一个百姓。

朱由检想迁移二百万人前往齐国的想法,大致在未来十年内就能随着拖拉机的不断输入而达成。

“总算有了一些好消息。”

望着奏疏上金铉字里行间透露的高兴,朱由检庆幸自己选了金铉前往齐国,若是选了几个野心大的,恐怕会在之后试图割据。

“对了,黄龙近来有没有前往齐国的动向?”

朱由检合上了齐国的国书,询问起了黄龙的近况,不过对此,王承恩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