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 螳螂捕蝉(3/4)

简单八个字,让努尔哈赤和代善眼前一亮,而黄台吉也继续道:

“辽东铁板一块,根本就无从下手。”

“所以要做的,最好是留重兵死守,而轻兵绕道,袭击后方!”

“可要袭击后方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的火炮不如明军,加上一旦开战,明军后方必然是重要的辎重线,这么重要的东西,熊廷弼一定会派出重兵死守的。”代善皱眉质问,而黄台吉却道:

“不需要打动他们,只需要以骑兵调动他们,让他们的部署变乱,然后把后方搅成一团浑水,拖延到冬季就足够。”

“但要做到这点,这轻兵的骑兵,必须做到换马不换人,奔袭数百、乃至千里。”

辽东的盘子很大,足够一支规模不小的骑兵左突右冲,搅乱明军部署。

只要明军部署一乱,那么在死守石堡的金军面前,明军的攻势只会再而衰、三而竭。

黄台吉的想法就是拖到冬季,只要拖到冬季,以长白山的雪季,明军敢进长白山脉,就要面临被分割绞杀的局面。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一直忌惮,一直积攒兵力的原因。

长白山脉的地形,注定了无法让多支兵马同行,尤其是不熟悉山区道路的兵马。

通往赫图阿拉的山道有数十条,但宽者不过百米,狭者不过十余米。

这样的宽度,如果大支兵马一股脑的走一条道路,只会被轻而易举的偷袭,分割,堵住首尾,将所有人困死其中。

因此、明军多次对建州卫的打击中,都是分兵而进,不管是成化犁庭还是杨镐指挥的萨尔浒之战,在路线的规划上,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问题的只有一点,那就是各部的配合问题。

成化犁庭之所以成功,除了当时的建州卫不强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各部都是按照提前计划好的步骤,一点点前进。

萨尔浒之所以失败,便是配合上出了问题,加上错误估判了努尔哈赤麾下兵马的急行军能力。

在短短五天内,数万大军疾行数百里,这样的急行能力,恐怕也只有十六卫军中的四骑卫能做到。

因此、黄台吉所想的,便是限制住明军,只要拖到冬季,那么能进军赫图阿拉的道路,就从原本的几十条,变成四条了。

这四条、也就是杨镐当初制定的那四条道路。

每条道路多者能行军三四万,少者一两万,凭借地利将明军分割开来,集重兵围剿。

可以说、黄台吉的战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搅乱明军,一部分死守到冬季,等待机会分割围剿明军,重创明军的主力兵马。

这条战术,是从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战术中提升而来,但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内应,了解明军各地兵马的部署,然后派一人领轻兵走小道冲入辽东腹地。

这点的难度,不亚于怎么守住明军的进攻,因此三人都想到了。

不过对于这点,努尔哈赤却道:

“要想轻兵入辽东腹地,必须要有辽人的带路才行。”

“这点我去准备。”代善自告奋勇,而努尔哈赤也道:

“今天的事情,不能让第四人知道。”

“是!”听到这话,黄台吉和代善都应了下来。

与此同时,一些信鸽从赫图阿拉飞往了南边。

这些信鸽南飞之后,被一些汉商获取,借助贩卖商货的名头,明目张胆的送往了广宁各处。

“老子就说,齐王迟早会动手!”

六月十五,广宁后屯卫的一处总兵府邸内,伴随着锤桌子的声音响起,一群坐在会厅内的辽镇将领脸色难看。

坐在主位的,是一个年纪五旬左右,留着三寸黑须的敦实将领,以及一个四旬左右,满脸横肉的将领。

在他们之下,还有辽东镇大大小小十几名将领,基本都是参将以上官职。

左首三尺黑须的是朱万良,而右首满脸横肉的是姜弼。

这两人,便是历史上对浙兵和川兵坐视不管的援沉辽将。

眼下的他们,正黑着脸色,脑中不停盘算。

“这消息说到底是老奴那边传来的,不太可信。”

朱万良沉吟片刻,随后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并接着道:

“叫些人秘密去大宁三卫打探,如果大宁三卫的骑兵和满桂真的不见了,那可以先做一些谋划。”

“谋划?如何谋划?”旁边的姜弼紧皱眉头,而朱万良却道:

“朝廷即便要裁撤辽镇,也不可能把有实额的人都给裁撤了。”

“看那山西三镇和先前的辽东兵马,基本没有被斩首的人。”

“按照齐王的手段来看,顶多就是把空额裁撤,随后将我们与麾下的家丁打乱。”

“这还不够吗?”底下的一名将领不满道:

“没了家丁,麾下又被塞入客军,虽说不损失权力,但想要养寇……”

“行了!”朱万良怕这人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