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570章:老朱的长远布局(2/3)

多数其实还是在北元事情才投奔过去的。

“各位其主,就不要来说这些陈年往事了。”

“咱们现在需要聊的是,关于大明燕王。”

“我看你们这次,很是没有诚意呀,要不要谈判先暂停两天再说。”

“反正燕王在咱们那边,吃得好,睡得好,也不用是过于担忧。”

一名年岁颇大的北元老臣,咳嗽两声之后,慢悠悠的说道。

这般话语,好像是燕王正在遭受什么折磨一般。

不等大明大臣们说话,这老臣继续道;“届时我也跟燕王聊聊,说是大明这边,好像不是很急着让他回去。”

“大概燕王也比较喜欢草原的风光。”

当这老臣说话的时候,周边的人都安静了下来。

即便是哈尔台吉,脸上也露出几分恭敬。

似乎这位效忠于北元的汉人老臣地位颇高。

齐泰没有说话,而是紧紧的盯着这张老态龙钟的面容,上面是一圈圈的皱纹。

但论年纪来说,怕是没有八十也有七十好几了。

半晌,齐泰带着几分不可置信的语气问道:“您是欧安民欧御史?”

欧安民笑呵呵的说道:“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认得老夫。”

这句话说完。

大明这边半数大臣顿时面色有了几分变化。

欧安民是蒙元时期,御史台御史大夫,从三品的官职。

御史台可谓是蒙元时期,最高监察机关。

其主要负责人,便就是御史大夫。

听上去好像并不是很高,实则要知道,于蒙元时期,汉人的官职是有着很大的限制,即便是有再高的才学,再好的政绩,也很难说升得上去。

正一品到正三品这里头,几乎鲜有汉人的身影。

而欧安民,自然是个中翘楚,不然也没有可能说做到御史大夫这个级别。

欧安民的名声,其实算是不错的,在处理很多事情上,对于汉人蒙人相对比较公平。

加上本身就是儒家圈子里的出名人物,所以知名度很高。

只是在蒙元溃败之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先前蓝玉和朱棣对于蒙元的俘虏,欧安民也没出现在里面。

没曾想这次谈判,竟然出现了。

齐泰叹息一声,恭敬作揖之后,这才开口说道;“当初大明初立,陛下遍寻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大明。”

“吾当时虽年幼,却依然记得那人才之名目上,欧御史极为靠前。”

“然而便是宗族亲友,也无人得知欧御史之踪迹,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今日看到欧御史精神矍铄,吾深感欣慰。”

“只是心中疑惑,为何当初欧御史不肯入大明共事,是有何等难言之隐吗?”

欧安名的名声,可是比之现在翰林院的刘三吾,还要来得更为厉害。

毕竟当初在蒙元那般情况下,欧安民依旧可以做到公平公正,为汉人谋取福利,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己从政的能力。

这样的人才对于最初成立的大明来说,是极为渴求的。

尤其是作为御史大夫。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更是相当之重要。

如果当初欧安民效忠大明,到现在至少也是个都察院都御史,正二品。

欧安民闻言,轻轻一笑,看了看大明这边大臣们一眼后,这才平静的说道:“哪有什么难言之隐,不过是前朝旧臣,又何必再忠新朝呢。”

“老夫年岁也大了,心思比较直接,不想做那服侍两朝之人。”

“曾经年少,吃的是元朝的饭,读的是元朝的书,当的也是元朝的官。”

“不管别人是如何看的吧,反正老夫这年岁也大了,半截身子入了土,没必要再去想那么多了。”

这一番话,很清楚的表明了欧安民的想法。

简单点说,就是他的心思,还是在于蒙元。

从其称呼上,便就可以看出一二,只有真正心慕蒙元之人,才会按照曾经的称呼为元朝。

这样的情况,其实就现在而言,并不属于特例。

蒙元自建立起,一共存续了九十七年,也就是常言的胡无百年之国运。

按说蒙元是典型的异族统治,灭亡之后,长期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汉人,应该是

“翻身农奴把歌唱”“载歌载舞谢朱明”。

但实际情况却少许有些出入。

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是个纯正血统百分百的汉人,可是在国破家亡之后,怀着“报国每惭孙武策,匡时空草贾生书”的悲愤之情四处逃亡,最后甚至宁肯自杀也不事二主,投效大明。

留下了“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亲恩”的诗篇。

这和现在的欧安民有些相似,毕竟出生在元朝,吃老元家的饭长大,有着感恩念德的心也算是正常。

可是元代诗人戴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