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499 周公瑾孤身入曹营,曹孟德携众会天王(4/5)

发,俊朗不凡,端坐在主座之上,抚琴自得。

这时,侯勇饰演的鲁肃匆匆而来,手里拿着帛布“公瑾,荆州降了。”

琴声一乱,周瑜按住琴弦,接过鲁肃手里的帛布,浏览一番后,不禁摇头失笑。

“刘景升(刘表)半辈子的基业拱手让人,不知泉下有知,如何作想。”

江东一代目孙坚是死于刘表之手,二代目和三代目都没少和荆州打仗,积怨颇深,周瑜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嘲弄大过可惜。

鲁肃也是类似想法,不过此时更多的是另一种情绪。

“公瑾,荆州既落入曹操手中,则江东危矣,主公和我等何去何从,皆系你一念之间。”

周瑜朗声大笑“子敬不必试探,江东是伯符托付我手,任曹孟德百万雄兵,我江东健儿绝非不战而降之辈。”

“有大都督此言,江东无忧。”

鲁肃起身施礼,周瑜又表示,曹军势大,仅江东一地,毕竟掌难鸣,应寻找一强力盟友,合力抗曹。

江夏刘备,当世英雄,旗下有关张赵数位猛将,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可派遣使者联络。

有刘备在江夏一带,至少可以牵制曹军在荆州各郡的部分主力,为江东分担部分压力。

《三国演义》是鲁肃向孙权进言,然后联络的刘备,电影里自然就归功给周瑜了,作为东吴的实质军事指挥,寻找强力盟友合力抗曹,也确实是周瑜的正常思维逻辑。

这里要说明一下,《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黑了周瑜不说,也抹黑了一把刘备等人。

不仔细看原著的话,很多人都以为整个赤壁之战就是东吴和曹操决战,刘备集团除了诸葛亮,其他人都是拉拉队,打完仗了之后去抢人头、抢地盘,特别不讲究。

但实际上,赤壁之战刘备集团虽然不是主力,但也是孙、刘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荆州牵制了大批曹军主力,也打了不少仗,并非是单纯的拉拉队。

罗贯中光顾着吹诸葛亮,把其他人都黑了个遍,爆点满满。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取材来源于元末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康茂才诈降。

优势极大的陈友谅被火攻干掉。

苦肉计、连环记、火烧计……

一个臭码字的,弄的两大战役真真假假,许多人到现在都分不出细节。

实际历史上,赤壁之战真正的史料记载并不多,严格意义上真正确定的就是联军确实是靠火攻赢了的。

而且就是这,曹操也不一定承认。

《三国志·周瑜传》,曹丞相的说法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历史上的各大学者也认为曹军败退,原因很多,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军中疫病,可战部队不多,且军心涣散。

所谓的“烧船自退”一说,也不单单只是曹丞相的强行挽尊。

考虑到黄盖是投降,身边的船只有限,而且本人很快中箭落水,后面无法指挥,哪怕有火油和风势帮忙,也不可能一口气把曹军所有的船全烧了。

所以曹军中计,被烧船打败是很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所有的船都烧了,余下的一部分可能是曹操为了防止追击,自己烧的。

说白了,曹操是被逼无奈才烧船跑路,结果嘴上说是自己不想打了才从容离开,着实有点打肿脸充胖子。

除此之外,赤壁之战的细节少的可怜,甚至因为各方传说,真假难辨,所谓的铁索连环,也不一定是真的。

《三国志》记载是【操军船舰,首尾相接】,这里面是说铁索连船,还是单纯的阵势,现在历史还没有完全定论。

就连黄盖是否诈降,也有一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导致有后人改了《三国志》,然后把正版给带偏了。

这个几率也不小,史书流传至今,各个版本有删改已然是常事。

《三国演义》可以把鄱阳湖之战变成赤壁之战,弄得大家迷迷糊糊,“篡改历史”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邓艾历史上从来过摩天岭,就因为罗贯中把傅友德偷渡阴平的经历挪到了他身上,导致百度百科乃至不少所谓的正史历史书都把这事记录了邓艾的生平当中。

傅友德爷俩被朱元璋杀了,都没有这么冤………

所以曹轩他们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在历史结局的框架上雕花,作为第一位,周瑜的闪光点肯定更多。

电影剧情里,与刘备联盟是周瑜暗自促成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背后也有周瑜的影子。

甚至最关键的孙权,也是周瑜薅了鲁肃的羊毛,亲自说服。

“江东谁都可以降曹,唯独主公不能,我等降曹,尚有官爵车乘,即便辞官,也不失为富贵闲人,主公降曹,即为笼中之鸟,如前之刘琮,许昌之汉帝………”

要不是实在说不过去,恐怕诸葛亮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