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章 追忆(四)(1/2)

蒙哥对南宋的大规模进攻,因为主要战事发生在宋理宗开庆元年,所以后世又被称之为“开庆之役”。

依照留下来的史料记载,蒙哥当初所拟定的计划,是让自己同父同母的幼弟阿里不哥,在阿蓝答儿的辅佐下,镇守和林。

张柔率他的北汉军随同忽必烈攻鄂州,渡江后直趋临安;塔察儿(乃颜的祖父)、李璮等人攻两淮为牵制。

同时命兀良合台从云南进兵。

这个兀良合台的儿子,就是后来在焦山击败张世杰、刘师勇,灭宋的蒙古军将领阿术。他的父亲,是成吉思汗帐前著名的“四先锋”之一,速不台;另外三人是者勒蔑、忽必来和大名鼎鼎的哲别。

蒙哥自己则亲率主力攻打四川。

从后面的过程来看,蒙哥先是于宪宗八年四月进入四川,然后再开战,一直打到第二年的二月,开始进行钓鱼城之战。又打了半年,最后于宪宗九年七月死于钓鱼城下。

在此期间,兀良合台也攻入宋内地,连克静江府、辰州、沅州等地,打到潭州(长沙)城下。

可关于忽必烈在此役中的记述,不仅很多地方非常简略,且在后人眼中颇堪玩味。

“(宪宗)八年冬十一月戊午,帝(忽必烈)祃牙于开平。”

即:宪宗八年十一月,忽必烈在开平祭旗,准备出征。开平就是后来的元上都,它位于现内蒙锡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也就是说,蒙哥已经在四川到处点火了,而忽必烈在这大半年的时间里,实际上并没有出兵。

“九年春二月,会诸王于邢州。”

到了第二年的二月,蒙哥开始钓鱼城之战了,兀良合台都已经快打到了长沙城下了,忽必烈到了河北自己的封地邢州,先和各位王爷会了面。

“夏五月,次小濮州,征宋子贞、李昶,访问得失。”

然后又走了三个月,进入山东境内,还在向寻访到的“贤者”请教古今兴衰的道理。

直到七月,蒙哥即将死于钓鱼城下,忽必烈才到了河南。八月,他渡过了淮河,总算抵达江北。

最为蹊跷的是,时间到了九月,当忽必烈的异母弟弟、蒙古宗王之一的穆哥从四川派密使到老忽军中,告知蒙哥的死讯,并请老忽尽快返回北方时,老忽却一改磨磨蹭蹭的前态,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不仅声称:“吾奉命南征,岂可无功而返,”而且立即实施了以鄂州为目标的进攻。

随后,忽必烈击败了江北的宋军,董文炳率死士渡江,登上长江南岸,并一度包围了鄂州城。

川中激战,老忽这里无战事;川中停战了,老忽反而大动干戈。显然这里面所发生的事情,与世人印象中的蒙哥征宋计划并不相符,忽必烈出兵后的行为更让人产生疑问。

历史的记载并不是全部,对这一切最心知肚明的,也只有忽必烈本人。

当初南征的计划拟定之后,由于忽必烈腿“有疾”,蒙哥并没有让他立刻率军出征,仅仅是命塔察儿仍按计划进攻两淮。

也许在旁人的眼中,蒙哥的这个行为是出于对兄弟的关爱;又或者有塔察儿、李璮在两淮的进攻,已经足以对宋军形成牵制,不需要再让忽必烈出手。可忽必烈更相信的是:蒙哥这样做是不想让他重掌军权。

因为忽必烈最清楚,尽管“钩考局之事”已过去,蒙哥对自己也不再追究,但他并没有对自己完全解除防范之心。

那些当初向蒙哥进“谗言”的小人,比如阿蓝答儿,不是仍然身在高位吗?

而另一个使他明了蒙哥态度的事,就是蒙哥虽然罢了钩考局,可同时也把忽必烈在汉地设立的官署全部撤消。

忽必烈当然还知道蒙哥后来又让自己领军出征的原因,这首先是塔察儿在两淮无功而返,其次是因兀良合台进展不顺。

因为在蒙哥原先真正的计划中,他是让兀良合台出云南,经矩州(后世贵阳)、遵义,在川中和自己的大军会合,共同围攻重庆府,拿下整个川中,但兀良合台却于遵义城下失利。

就是蒙哥自己这一路,听起来似乎连连奏捷,可如果考虑到已经耗费了大半年的时间,实际上也只能说是进展缓慢,况且他已经止步于宋人所筑的山城之下。

这就迫使蒙哥不得不改变原先的安排,重新让自己出征,同时令兀良合台转而进攻南宋的荆湖南路,与自己在鄂州会师,试图打破眼下的僵局。

但所有事情当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忽必烈本就不太看好蒙哥此次的攻宋计划,尤其是蒙哥亲自率军入川的结果。

忽必烈是到过西南的,当年攻打大理的经历已经告诉他,在哪些崇山峻岭之中,面对汉人所说的蛮荒之地,以及不知什么时候就悄然而至、可怕的南土瘴疠,只要稍有不慎,就是败亡的结局。

话再说白点,就是四川并不是一个易取之地,否则当年蒙古军何必要绕道去攻打大理。

蒙哥改变计划、再度让他领军出征,在忽必烈看来,恰恰说明川中的战事前景有点不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