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章 再改(下)(2/2)



……

不过他的这个“文稿”交到吏部后,就真的让赵樵内心里揣揣了。

因为在这个文稿上还有这样几句话:“刑部及各地属下,今后只负责擒盗捉贼,判案则交给各地判事院和大理寺。判事院和大理寺不涉政事与各地治事,只掌判案。判事官判案,只依据大宋律法。”

“御史台御史中丞、大理寺寺正,其位在丞相之下,但高于尚书。”

在赵樵的眼里,如此一来,朝廷就等于是形成了新的“三公”。

有了“新的三公”也并没有,问题是现在的御史中丞是杨亮节,让他成为“三公”之一,赵樵从心底里就不舒服。

赵樵为官,其实和苏景瞻一样,走的是科举考试的正经仕途之路。而杨亮节是因杨淑妃的缘故,由恩荫制才进入的朝廷。这里面的不同,是他们这些人始终不太看得起杨亮节这个国戚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杨亮节仗着自己是国戚喜欢揽权,可经历了贾似道擅权误国一事后,所有人就都对他产生了一种警惕。故此后来行朝中的人共同将他挤出了朝堂。

等老杨又出了“卖粮资敌”一事,赵樵等人就愈加对他鄙视。

现在竟然要让他成为“三公”,且位居朝廷众位尚书之上,这就让赵樵不得不怀疑,当初某人让他的“闭门思过”,是不是在弄“薄惩厚赐”的把戏。

当然,赵樵也不是不知道,御史台现在真正掌事的是夏士林。可不问清楚,他内心里总觉得像有个东西堵在那里,所以他又跑来见了陆秀夫。

当下,陆秀夫终于放下了文稿,轻叹道:“为了朝廷的官制,说陛下殚精竭虑并不为过。”

尽管这些书稿中的内容陆秀夫早已经看过,但再看之后他仍然觉得,姑且不论可行与否,仅仅是拿出这么一个朝廷框架的大纲,说这人是天纵英才也不为过。

不过他真的是太抬举某人,因为很多东西某人也不过是借鉴的后世。

他看了一眼有点耐不住赵樵,轻声说道:“你难道现在还不清楚,御史中丞这个位子,终究是夏士林的。现今朝廷中也只有他,才有这个资格。”

听了他所言,赵樵怔了怔。他知道自己还是急了点。

赵樵自然也不是不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虽然由于杨淑妃的缘故,杨亮节也进入了朝堂,但临安陷落之前,夏士林就曾是朝廷的刑部尚书、及签书枢密院事。那时候的他,在朝中地位不仅比杨亮节、甚至是比他赵樵还要高。

夏士林是行朝之中少有的至今仍“没有”得到重用的人之一,但他真的比很多人都有资格来担任将来的御史中丞之位。

陆秀夫当然知道赵樵跑来想说的是什么。

原先他也有点奇怪,何以像夏士林这样的行朝元老竟然没有得到重用,还屈居于杨亮节之下?

只不过经历了当初文天祥为相一事后,他已经知道,有些事还要再耐心地等待。而且他也不是心中就没有丝毫的预感。

当杨亮节闭门思过、夏士林领着御史台的人开始忙碌时,他顿时了然于胸了。至少他非常清楚一点:在杨亮节手上,新的御史台不可能成型。

陆秀夫对御史中丞将来仅次于丞相的提法,并无任何的抵触情绪。毕竟当初汉制中的三公之一就是御史大夫。

他感兴趣的是某人将过去的大理寺也拔到和御史台同样的高度。在这件事上,他曾从某人的嘴里听到这样的说辞:

“老师,断案需要对朝廷的律法非常了解,但不是没一个县令、郡守都能够做到这点。这就在很多时候,于他们治地容易出现判案不公,更不用说有些官员还从中收受贿赂。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最好就是将治权和判案权分开,在各郡县单独设立判院,派去专门的判案官,由他们来断案。”

“如果有人对判案官的所判不服,应当允许他们到上一级、即郡判院要求复审。极刑则一律要经大理寺复核。这样就应当能够改善过去的情况。”

……

在陆秀夫的看法中,这就是一种新的分权。只不过此时他嘴里说出来的,却是另一件事。

“你知道陛下心目中的大理寺寺正,是何人吗?”他向赵樵问道。

听到他询问,赵樵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候,他们的内心都出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徐宗仁。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