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为父分忧(2/2)

琬老早就从朱氏那里打听清楚了那名幕僚的况,那人姓肖名汉毅,现今四十有五。

当年他从贺州回到宁州老家落脚,倒也没改名换姓,只是把老家中的薄田卖了,来到抚宁城开了个笔墨铺子,平日里也做些代写书信的活,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后来娶了一个落魄读书人家的女儿为妻,只是没几年妻子就病故了,膝下仅留了一个女儿,如今应当十五岁了。

以肖汉毅当时的境况,他就算有钱在手也必定低调,是以他的铺子定然不算大,那么就不会在东市那等豪商汇聚之地,只有西市才合适。

于是杜云彦一问,杜宜琬就扬声道:“大兄,咱们去西市吧。”

杜云章就在杜云彦身边,杜宜琬的声音刚传出来,他就怔了怔,随后看向杜云彦,道:“大兄,阿俪该不会是想去找”

话未说完,就看到杜云彦一脸苦笑,杜云章也只好叹口气,他们这个妹妹还真是操心的命,也罢,赶快了结了这几桩事,省得阿俪牵肠挂肚。

阿远不大明白怎么两位小郎君这个表,不过他倒是听到了杜宜琬的话,见两个小郎君似是没有异议,就吩咐下去往西市走。

杜宜琬撩了帘子朝外看,只见作为一州治所所在的抚宁城,虽然比不得帝都洛京的繁华大气,但这一条条街道修得倒是不必洛京城差。想来是因其地北上安北都护府的必经之,商贾们南来北往之故。

不过毕竟刚经历了一场大灾,宁州官场前段日子又变故迭出,抚宁城看起来也跟着萧瑟了不少。街面上行人不算多,马车更是寥寥。

“远叔,抚宁城一直都是这般萧条吗?”杜宜琬冲着阿远轻声问道。

阿远忙解释道:“据刺史府的小吏说,抚宁城以往十分热闹,北边贩皮货的,南边卖绸缎的,还有东边卖海货的,都会到抚宁城来做生意。不过是因为这场大旱,所以才清淡了下来。三娘你别担心,如今郎君坐稳了刺史府,天也渐渐好转,这抚宁城要不了多久就又会繁闹起来。”

这话她信,抚宁城是交通要地,断没有荒芜下去的道理。

因上人少,杜家的马车没一会就到了西市。

与洛京城人声鼎沸的西市不同,现下的抚宁城西市真的只能拿冷清来形容。

坊市两旁的商铺,十间有九间是关着的,就算是开门营业的铺子,亦是门可罗雀。

杜宜琬透过车帘看到这样的形,心里一沉,看来就算是一州治所,这场旱灾亦是影响巨大。也不知道肖汉毅一家能不能撑过来。

杜云彦和杜云章看见了这个形,脸也不是很好。早知道就该早些派人过来,先寻到肖汉毅再说其他。

“远叔,劳你派人去问问,这西市可有一位姓肖的先生,是开笔墨铺子的。”杜云彦向身旁的阿远说道。

阿远这个时候也明白过来,这几位小主人就是冲着这姓肖的过来的,这人只怕十分要紧。当下也不敢马虎,喊了几个侍卫和仆从去问。

好在肖汉毅在西市这边铺子开了十多年,随便寻人一问就能知道地方,只是不知道人还在不在,有好几天没见着肖先生了。

杜家兄妹听了这话,立刻赶到了那人说的铺子。

铺子所在地段不算好,但胜在闹中取静,只是那铺子却是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

侍卫上前看了看,就道:“锁头上落了一层灰,看来人走了有好几天了。”

杜宜琬闻言神沮丧,宁州也不算小,这要去哪里找人呀?再说了,走了好几天,人在不在宁州还两说呢。

杜云彦想了想,又吩咐道:“你们去附近问问,看有没有人知道肖先生的下落。”

仆从们应声而去。

三人焦灼地等了一刻钟,仆从们三三两两地回来,但看着那神,就不像是问出了下落。

“大郎,似乎是城中富户看上了肖先生的女儿,想借旱灾行强抢之事,肖先生听到风声就带着闺女跑到乡下躲灾去了。”远叔挨个问了仆从,回来向杜云彦禀告道。

“可知去了哪里?”杜云彦问道。

阿远摇了摇头。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忽然有个侍卫道:“方才那个商铺掌柜似乎说过,肖先生和他对门药房的老大夫关系不错。那位老大夫会不会知道肖先生的下落?”在微博弄了一个转发抽奖,又兴趣的亲们去看看,微博名_沧浪临风_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