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九四三章 东南未平,西北又起(2/2)

士兵们兴高采烈,丝毫未预感几天后的危险,而玉娘则不知从何得到京城传来的最新消息,过来向沈溪奏禀。

玉娘与沈溪单独在官驿客厅会见,她带来的消息很简略,朝廷有意趁着草原内乱,达延部和火筛部打得精疲力尽的时候,向草原进兵,一举收获河套平原,以前套、后套、磴口和贺兰山为战略支撑点,再把全部北部防线推动到明初时的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这一线,这样大明的北部态势即可得到彻底改观。

目前朝廷正商议领兵人选。

以方方面面的情况看,弘治天子对沈溪青睐有加,就算不让他领兵,也很可能让他做后勤补给的军需官,又或者是陕西巡抚等官。从三省督抚调任陕西巡抚,算不得高升,大致是平级调用。

沈溪道:“平匪尚未完成,陛下怎会忽然派本官前往三边?”

玉娘摇头:“沈大人,奴家只是将得到的消息说与您知晓,您或许要有心理筹备,三边固然清苦,但却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所,沈大人难道不感到留在三边更有机会?”

有机会不假,但却是更有断送小命的机会。

我在东南打的是一群流寇。这群流寇见到官军的第一反响不是开战,而是撒腿开溜,或者龟缩在城寨不出,我基础要做的就是开船开炮往轰,要么就是追击,主动权在我。而往了西北,情况恰好掉了个头,大明官兵碰到鞑靼人的第一反响不是开战,而是逃跑,找到有城寨堡垒的处所躲进往当缩头乌龟,主动权在鞑靼人手上。

虽说西北打仗更有机会提升,但话说上次我立下的功劳也不小,请问封赏在哪里?

沈溪一摆手:“道听途说之事,不足为信,就算如今调令前来,本官也要等先将盗匪平息后再说。”

这会儿沈溪秉承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把我调遣到东南沿海来打匪寇了,你又想一纸调令让我往西北,门都没有。

拒尽的理由很简略,这边平匪之战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陛下您也不想看到我亲率平匪的兵马就此断送吧?

玉娘对沈溪这种态度无可奈何,但她也知道调令的事不是由她能决定的。

如今西北并不缺人,杨一清、王琼这些人,历史上都算是著名的能臣,即便出击不成,要固守城防还是绰绰有余的,退一步讲,不是还有朝廷新铸的几百门佛郎机炮?

沈溪带着十门炮就把鞑靼人轰的找不到北,你们几百门炮架在城头上,假如这样还要输的话,实在说不过往。

沈溪问道:“以玉当家所知悉,朝中是哪位大员属意让本官前往西北?”他想把举荐他到西北的“罪魁首恶”找出来,是谢迁,又或者是刘大夏、马文升?

这三人估计是看中沈溪的能力,想“委以重任”,其中刘大夏最有可能,毕竟是兵部尚书,还亲身见过沈溪在榆溪河一战的表现,沈溪来广东也是刘大夏举荐的。

马文升不太可能,由于马文升这会儿已不太管事,重要事情基础都交给左右侍郎,在吏部尚书任上养老。至于谢迁,固然在沈溪眼里阴险诡诈,但尽对不愿意看到宝贝孙女当寡妇。

假如不是这三个人举荐,那沈溪感到自己要警惕了,由于有很大可能是一些看不得他快速提升的人所为。

西北是个相对轻易建功立业的处所,但也是非常轻易丧命和挨罚的苦冷之地,沈溪在东南沿海可以自如地建立自己的权势,以后提升朝堂也有了基础盘,毕竟三省的官兵汇聚起来也是一股宏大的气力。因此有些人要防着他,故意把他调往西北。

西北就算权柄再重,可毕竟勋贵云集,新人过往是无法建立起自己权势的,而且西北压功的情况比比皆是,有了大功劳,首先要给那些勋贵分润,最后才轮到沈溪这样的“后起之秀”。

玉娘迟疑地说道:“这……奴家并不知晓,若沈大人想得悉,恐怕只能往信跟朝中相识之人问询。”

*************

:第二更到!

今天可以三更,看到天子如此努力的份儿上,大家来一波订阅和月票勉励如何?谢谢啦!

最后天子再隆重推一本与本书类似的历史《冷门首辅》(书号1003760475):谁言冷门再难出贵子,我便要进内阁,做首辅,饮美酒,拥佳人。

链接:(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