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五三章 前后之别(2/3)

缘偶合,捞一个同知、知府致仕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沈家这条粗大腿,必定得抱,还得抱好!

李氏不知道该怎么回县太爷的话。

再想想,现在孙子跟以前不一样了,沈溪以前就算中举,可到底没当官,在朝廷没什么人帮衬,何时能放到官缺是个大问题。

但眼下情况又有所不同,沈溪中状元立马就当官,她一辈子的期看就此变成现实,只是沈溪现在当的什么官,她不是很懂得,只知道是个连堂堂七品县令都要尊称一声“大人”,需要苦心巴结的“大官”。

“娘,那些报子……还等着派发赏钱呢。”沈明新从门口进来,先给县令磕了头,然后小声对李氏说道。

由于李氏晕倒,沈家这么多客人还没来得及招待,没李氏这个一家之主的命令,沈家中人可不敢随便动银钱。李氏赶紧站起来,吩咐道:“快……快到我屋里拿木箱子出来,里面有散碎银子和铜板……”

县令哈哈笑道:“怎劳老夫人消费?胡典史,用本官的银子打赏,回头让报子们往账上支取。”

由于宁化县太过贫瘠,加上连年遭遇盗匪和灾情,所以朝廷任命官员的时候,竟然连县丞和主簿都没有任命,直接由一个不进流的典史充当二把手。

县令说得慷慨,但胡典史听了则有些悻悻然。

谁都知道这一任县令不是什么好鸟,在宁化县这种鸟不拉屎的处所,他都能想方想法贪墨银子,说是给报子赏钱,却不直接发,而让到账上直取,要知道衙役的俸禄都欠了好几个月没发,赏钱的承诺能兑现?

不过李氏没让县令“消费”,让沈明新和沈永祺进到她屋子,把钱箱子拿了出来,给报子们派发喜钱,就算未几,但每个人总有几十上百文,足够报子们好酒好肉吃上一顿。

本来为了沈家的面子,院子里的酒席就没撤,如今反倒要多添加几桌,连同报子以及前来道贺的县衙官差一并请了,好好吃上一顿酒宴。一顿成婚的喜宴,变成恭贺沈溪中状元的庆功宴,主桌上多了宁化县令这样重量级的嘉宾。

李氏在家里宴请县太爷,这消息传得飞快,连同沈溪中状元的消息,没过多久便传遍宁化县城,然后飞速向城外以及周边村镇蔓延。

自大明朝开国以来,沈溪并非宁化县第一位状元……宁化首位状元是洪武朝的张显宗,但时过境迁,张氏一门早就没落,如今连后人都难寻,已为人疏忽。沈溪却是十三岁中状元,小小年纪就进翰林院担负史官编撰,乃天子近臣,将来进阁为宰辅也不是不可能。

这年头若有人在朝中为高官,其祖籍处所官员都要拼命巴结,由于指不定什么时候他们就要调到京城,就在这位朝廷大员手底下做事。

那些知府、知县看待处所上的百姓,也尽量做到警惕谨慎,施以恩惠博得民心,由于京官尤其是那些随时能接触到天子的官员,会将“民意”上报朝廷,一旦惹来御史言官,下场那叫一个哀凉。

因此,沈溪中状元,对宁化县百姓来说是大好事,既有面子,还能让宁化县令夹着尾巴做人,以后城里什么书院、古刹、名胜乃至官道、桥梁都能得到修缮,除了处所士绅出银子,就连官员都要自己掏腰包,就怕被人记上一笔,遗患毕生。

百姓奔走相告,如此一来,到宁化沈家大院恭贺的人越来越多。

首先前来庆祝的,就是沈家沾亲带故的人,包含李氏、王氏、钱氏、孙氏、冯氏以及沈溪老娘周氏的外家人,还有就是沈家这边血脉比较远但能排上字辈的族人。本来沈家三郎新婚,这些人都没来出席,可听说沈溪中了状元,就算跟沈溪八竿子打不着的,也都在获悉消息后,赶紧到县城来恭贺,怎么都得攀上关系再说。

这些人将辈分理顺,最后也能自称是状元郎沈溪的“表哥”、“表姐夫”、“表叔”、“侄儿”、“侄女婿”等等,有了这层身份,以后在处所就能得到别人尊重,说不定还能把子侄先容道沈溪手底下担负小吏,世代得到官府的铁饭碗。

李氏正在兴头上,自然是来者不拒,只要是跟沈家有必定关系的,不管是同宗还是姻亲,只要来到沈家院子,一律热情相迎。

在亲戚之后,城里城外的世家大族、地主富绅、举人秀才又或者是致仕的达官权贵,纷纷来访。

沈溪中了状元,别人来自然不会空着手,大把大把的礼物送上,有的出手就是几十上百两的银封,甚至还有直接送上城外田土的,让李氏乐得合不拢嘴,赶紧吩咐沈永卓把所有记载登记在册,看看以后怎么还礼。

李氏这辈子寻求的就是被人夸奖、捧赞,如今愿看得以实现,她脸上挂着笑脸的同时,眼角挂着泪,笑脸和泪水就没断尽过。

县令本来想留在沈家吃顿酒宴,表现与状元家关系亲近和睦,将来访问状元郎也多个谈资。不过眼看人越来越多,院子内外挤得水泄不通,县令便敬了李氏三杯酒,提出告辞。

正要走之际,忽然外面传来一阵演奏乐打的声音,县令详问之下才得知,本来是柳家那边又把闺女给送过来,想把婚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