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2/6)

做比较的话,王守仁算得上是个中榜样,但现在有了沈溪做参照,王守仁在他眼里的重要性就没那么高了。

至于王守仁是谁提拔的不那么重要,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是王华的儿子,这一条理由便足够。

这位宣大总督是自己人,可以托付重任,但谢迁心里还是稍微有根刺,毕竟王守仁是沈溪拔擢乃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谢迁心目中,在榆林卫城时对他尊重有加的王琼地位更高,毕竟三边总制站在了督抚最顶层,可以调回京城担负六部侍郎甚至尚书,上一个被谢迁观赏的三边总督杨一清现在就是户部尚书,再上一个沈溪则已在兵部尚书地位上坐了好几年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想要回朝担负六部尚书,至少要从宣大总督跳到三边总督任上才行,但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来熬资格,若现在王守仁回朝,连做侍郎都够呛,更别说是尚书了。

王守仁恭敬行礼:“谢阁老提示的是,在下必定会谨慎打理处所军政事务。对了,谢阁老可知陛下出游的消息?”

谢迁点头:“老夫正是由于得悉此事,才快马加鞭赶回来,这几天都没怎么休息。”

王守仁微微一笑,道:“下官已安排好休息之所,谢阁老好好休息,明日几时出发都可以!”

……

……

谢迁不急着走,由于他感到有必要对王守仁谆谆教诲一番。

此番回往见沈溪之前,两人暗中的较量已开端,固然谢迁已默认沈溪崛起,甚至筹备给沈溪掌权让路,但从心底来说,他还是不甘心朝中正统文官权势没落,他要确保未来几年甚至在自己致仕后朝廷文官团体的气力不至于衰弱得太厉害,不会因沈溪一人而转变大明自开国以来论资排辈的传统。

王守仁算是年轻一辈中他相对看好的高级官员,但因王守仁跟沈溪含混不清的关系,他始终有些不放心,他感到王守仁很可能是他跟沈溪间争取的焦点。

王守仁年轻有为,又是官宦人家出身,父亲王华长期在东宫和内阁任职,家族背景壮大,人脉宽广,这样的人若成为沈溪的拥趸,会对正统文官权势造成沉重的打击,因此谢迁筹备让王守仁在西北多干几年督抚,等更加成熟郑重后再委以重任,而不能按照沈溪的想法直接进行提拔。

谢迁到了临时下榻的总督府官邸客房后,心想:“若让沈之厚来定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他必定属意伯安而非德华,德华跟他不是一条心,伯安却不同,二人渊源太深,同年进士不说,更是故交好友,伯安之前几次破格升迁都有之厚的影子,若伯安回朝,德华跟其他文武大臣会怎么想?朝廷的规矩还要不要了?”

谢迁擅长搞平衡,但这么做却注定要就义一些人的利益。

王琼在谢迁看来很有本事,但相较而言他还是感到王琼稍有不如后起之秀王守仁,至于沈溪,谢迁从来不会比较,由于他知道沈溪能力超群,之所以被拔擢到这么高的地位上,乃是一个又一个战功笃实的,中间没有任何掺假的成分。

作为现任兵部尚书,又跟天子保持着其他大臣没有的默契,沈溪完整有资格决定继任人选。

这回沈溪立下的功劳太大,很可能会被正德天子提拔到礼部或者吏部尚书的地位上,那他推荐下一任兵部尚书人选乃是情理中的事情。

谢迁前来宣府,更多是想让王守仁“知进退”,说白了就是让王守仁主动放弃竞争六部职位。

等顺利进住并吃过晚饭后,谢迁把王守仁叫来,具体说了一下他的打算:“……伯安,老夫回朝后筹备让你多增长些资格,先在宣府做几年,再到三边担负总制,你对西北军情非常懂得,由你来镇守边境,不但陛下可高枕无忧,老夫和朝中文武都能放心。再过些年,调你到南京担负户部尚书,最后回到京师担负兵部尚书……”

谢迁已为王守仁方案好未来要走的路,但这条路却不是王守仁愿意走的,本身王守仁也没有这么大的野心,非要位极人臣。

跟沈溪一样,王守仁也想过几天安稳日子,不愿留在西北苦冷之地,就算回京城担负寺卿一类的闲散官职也未尝不可。

王守仁的心思很简略,无论是担负京官还是处所官,都想要安静,不需背负太大的责任,如此他才可以静下心来,研究荒废已久的学问,让自己的心情更上一层。

但惋惜王守仁这种心态谢迁却完整懂得不了,谢迁感到自己的安排对王守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完整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非得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过往……总回是把王守仁按在西北,这才符合谢迁“唯才是用”的标准。

在谢迁看来,王守仁最大的本事就是治理军务,督导屯田和治理粮饷物质上,但他却不知,王守仁志不在此。

“伯安,现在朝廷形势多变,以后老夫想多拔擢你这样的俊杰,将来朝中少不了你施展才干的舞台!”

谢迁体现出的器重不是王守仁想要的,但恪于颜面,王守仁只能唯唯诺诺应承下来,但心底却非常排挤。

之后谢迁再跟王守仁说了一些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