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二二六二章 拒不合作(3/3)

将凯旋庆典放在京师才是,如今天子不临朝,政务荒废,闭目塞听,长久在外必生祸端……陛下没说几时回京?”谢迁问道。

王琼想了一下,微微摇头:“具体时间尚未传来,不过以在下料想,或许在沈尚书抵达张家口堡后,陛下便会即刻班师回朝了吧?”

谢迁轻哼一声,对时间安排似乎有些不满足,但态度却温和很多。

由于对鞑靼作战持续成功,西北各处军政大员的担心一扫而空,根本就不怕大明会吃败仗,只是对功劳的划分多或少有些不满,但实在没什么可争的,功劳回谁早就有了定数,旁人想跟沈溪抢首功基础不可能。

王琼又道:“张公公卸职司礼监掌印后,陛下迟迟未找人顶替,如今看来戴公公和高公公顶替的机会较大。”

谢迁对这个话题全然不感兴趣,问道:“朝廷可有发来诏书,涉及老夫?”

这问题,让王琼不好答复,心想:“来之前便想到谢阁老会问这件事,很想跟他说有,但实在却是没有,朝廷到底要如何安排存在疑问,谢阁老难道已被朝廷遗忘?”

王琼迟疑地答复:“没有跟谢阁老有关的御旨到三边,或许陛下召您回朝的诏书已在路上了吧。”

谢迁听到这话后脸色马上变得不好看了,板着脸,不耐心肠招招手:“老夫在三边,至少兢兢业业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现如今司礼监掌印空缺,连老夫这个首辅也不能回朝处理政务吗?朝堂尽是小事还好说,若碰到大事的话,该如何处理?”

王琼一听便知道谢迁是在抱怨,作为三边总督他自认没资格参与这种涉及朝廷核心权利层的事情,所以知趣地不予评价。

半天后,谢迁叹了口吻:“不过也是,现在朝廷最大的事情,便是西北这场战事,且还被之厚给打赢了,下一步就是论功请赏……似乎除了礼部和兵部之外,其余的人也掺和不进往。”

王琼问道:“谢阁老,是否由在下跟陛下上疏,提及谢阁老在三边的功劳,恳求调您回朝?”

谢迁一听急了:“德华,你把老夫当成什么人了?老夫是那种为自己请功的人吗?这次的事情,老夫除了添乱,哪里有什么功劳可言,你认为老夫连这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陛下不待见老夫,这是老夫出京前便知道的事情,既然陛下不提,那老夫就暂且留在三边,正好能帮帮你。”

王琼心里不由打鼓,显然并不感到谢迁留下来会帮到他,反而处处指手画脚,做的很多安排都让王琼难以吸收。

但问题便在这里,朝廷不着急召谢迁回往,而谢迁也不会主动请调,那最后谢迁还是要留在三边之地膈应人。

“倒是之厚那边,若是能接洽上,要跟他说,让他尽量早些回来,草原上豺狼虎豹盘踞,既然他打算以王化思想治理草原人,就别在草原上多逗留,回来后老夫也正好有些事跟他说说。”谢迁补充道。

王琼心想:“沈之厚人还在草原,您有什么话急着对他说?莫不是涉及到接班人的问题?”

这难免让王琼有些不舒服,毕竟沈溪是翰林出身,这次又获得这么大的功劳,谢迁很有可能会举荐沈溪进阁。

以王琼的认知,若沈溪进阁,就算不是首辅,至少能挂着个六部尚书的头衔,要么是兵部,要么是礼部或者吏部,到那时,沈溪可就彻底权倾朝野了。

王琼道:“是否先跟沈尚书说明确一些,到底是何事?”

谢迁脸色平庸:“等他回来后再说吧,老夫这些年在朝中也累了,既然他有能耐,那老夫就退位让贤,由得他往闯……只要老夫一天不逝世,就会一直盯着他,让他不做出太过出格的事情来。”

王琼心里又开端腹诽:“您老说能把持得了沈之厚,但在出兵问题上,您的话有谁听?最后还不是陛下跟沈之厚携手将你发配在外?您这把老骨头,以首辅之身到三边来打杂,要不是我处处容让,你何至于有现在这般惬意的日子?”

就算王琼心胸开阔,但想到未来朝廷由沈溪发号施令,始终有些不爽,任谁看到年纪可以做自己儿子的人执掌大权高高在上,跟不靠谱的天子沆瀣一气,都会对未来感到迷茫。

但这到底是朝廷规矩使然,沈溪本已无可争议坐上兵部尚书的位子,这回又取得这么大的功劳,就算不进内阁,那至少也该往吏部尚书地位上靠拢,而吏部尚书何鉴也多次表现要从朝中退下。

这是个契机,似乎战斗开端前,朱厚照没有安排何鉴退休就是为本日之事做展垫,若是换旁人往做吏部尚书,而沈溪又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天子拿怎么往提拔?

“卑职明确了。”

王琼心里很扫兴,不过却没有表现出来,恭敬行礼。

谢迁仿佛有一双慧眼,看着王琼笑了笑,说道:“德华,你在三边做事勤勤恳恳,老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头会跟朝廷举荐,让你回朝担负部堂,这也算是老夫唯一能为你做的事情吧!”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