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〇七〇章 兵败并非朝夕事(1/2)

沈溪在居庸关内征调军械物质时,长城西段的三边地区,各边关要隘驻防的大明官兵日子非常不好过。

随着三边重镇延绥镇沦陷,宁夏卫、宁夏后卫与山西大同镇之间的接洽被切断。

榆林卫城的沦陷,致使绥西一代长城边关要塞龙州城、清平堡、威武堡、怀远堡、响水堡、鱼河堡、回德堡、双山堡等一线全线沦陷,刘大夏的中军被迫撤到黄河东线驻兵防守,通过黄河天堑来防止鞑靼人东进。

刘大夏亲身调遣主力,驻军于府谷、保德、兴县,堵住自榆林西进的步伐。

但鞑靼人自榆林、米脂南下,在绥德以北过无定河,一路向东,在吴堡度过黄河,半个月后涌现在永宁州,攻破城池,然后顺着离江河谷直插岚县,要挟兴县后背。

刘大夏收到急报后,一方面命令汾州卫固守黄芦岭关,太原卫加强两岭关、天门关防守,另一方面不断调查鞑靼人动向,戒备鞑靼人主力持续北上,沿着汾河河谷,走静乐、宁化所、宁武所,破宁武关到山西,威胁京畿。

刘大夏统兵经验只能说是一般,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弘治十三年一举在榆溪河北岸歼灭鞑靼主力,导致鞑靼产生内乱,从而转变大明边塞的格式,使得大明转守为攻,博得几年平安时间。

随着鞑靼人东进,刘大夏蓝本驻军于保德,策应南北两翼的兴县和河曲,随着兴县腹背受敌,他不得不放弃兴县,率部退往宁武关,筹备堵住鞑靼人北上的线路。

刘大夏承担的是确保太原镇和大同镇的安全,禁止鞑靼主力肆虐山西腹地,只有在消灭度过黄河东安的鞑靼人后,才干进进陕西,会合三边兵马重夺榆林卫周边城塞,将进寇的鞑靼人抹杀在大明国境内。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看,事实上刘大夏一退再退,手底下的兵马和钱粮丧失就很惨重,当刘大夏撤退至八角所时,他出塞追击鞑靼人所率八万兵马,如今已只剩下三万,剩下的要么战逝世,要么当了逃兵,西北各路人马在鞑靼人持续不断的骚扰下,根本就无法形成协力。

刘大夏此时对于各方情报知之甚少,由于黄河两岸崇山峻岭,行走不便,少量官道却有鞑靼骑兵出没,导致保德以南以西地区信息基础隔尽,而大同镇方向也有少量鞑靼骑兵出没,以至于刘大夏中军的情报传不出往,京城的消息也难以传到军中。

刘大夏几次派出斥候查探情况,但大多数都有往无回。

假如是沈溪领兵,这个时候便会果断回师大同,先把与后方中断的接洽买通再说,把混进大同、宣府等地的少量鞑靼骑兵彻底铲除,然后再想措施收复榆林卫。

但刘大夏担心自己兵败被朝廷责罚,想的是如何将功补过,一心对付眼前的强敌,对于其他事情就不那么在意了。

“刘尚书,已派多批人马前往榆林卫一线刺探,仍然不知保国公部着落,恐怕……凶多吉少!”

宁武关以西的八角所,此时刘大夏正在升帐议事。

全部中军大帐一片逝世气沉沉,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连日来的溃败已让这些自负的将领没了往日的风光,现在已不是边关丢几座城池的问题,而是战火已经烧到山西腹地,大同、宣府同时告急,在场一干军将,很可能遭到朝廷的责难。

这一切的根源,便在于战前的轻敌和战时的冒进。

百足之虫逝世而不僵,大明官兵开战前都认为鞑靼已不复当年之勇,既然弘治十三年可以战而胜之,鞑靼又经过数年内乱,现在应当跟软柿子差未几,官兵们甚至连如何戒备瓦剌和兀良哈等部族来掠夺战利品都想到了,就是没料到鞑靼人会主动出击。

这既是决策层的失败,也是将领筹备不足,等到失败后人们才猛然发觉,鞑靼人的骁勇没有变,大明边军善守不善攻的状态也没有变,转变的仅仅是他们蓝本谨慎到如今骄纵的思想。

刘大夏麾下大将、榆林卫卫指挥使扈凌,这些日子在刘大夏身边鞍前马后效劳,多次拯救刘大夏于危难,刘大夏对扈凌分外观赏,他认为扈凌有成为名将的潜质,惋惜他已经失往提拔重用将领的机会,回到朝中确定会要人为之前的惨败负责。

当扈凌提到保国公朱晖,刘大夏一肚子气,他兵出榆林卫,向鞑靼人发起追击,成果在屈野川以北中了鞑靼人埋伏。

跟弘治十三年差未几,这次情况还没上次那么危急,鞑靼人忌惮大明新式火器,不敢强攻,刘大夏且战且退,成果刘大夏撤兵回到长城内时创造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榆林卫城居然在他撤兵回来前一天沦陷了。

城中有两万多兵马,榆林卫又是出了名的坚固,保国公朱晖到底是怎么让这样的坚城失陷的,刘大夏到现在都没想明确。

正是由于榆林卫失陷,刘大夏只能转作别处,沿着长城东撤,成果被鞑靼人一路追着打,榆林卫周边要隘全部沦陷,大明门户因此洞开。

刘大夏退兵到府谷后,为防止鞑靼中军北进偏头关,刘大夏调遣一万人马前往河曲,又抽调一万前往兴县的孟家峪渡口,他自己亲率剩下的人马度过黄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