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79章 重心转移(1/2)

“ng——光线不对,这次的效果看上去过于夸张了,墙壁那边看能不能把光线减弱一点,不要太弱,刚刚那一镜太过了。”

“这一镜重来,文森特你的脚步声音太轻了,我是需要安安静静没错,但是你作为一个大男人,不可能一点脚步声也没有,这不符合我的设定。”

“化妆师重新整理一下凯特的头发,不需要要那么整齐,要有睡觉时的那种感觉。”

“门边的光线不对,再调整一下。”

从晚上九点不到拍到将近两点收工,如果剪辑出来放到正片里大概就是一分钟左右的片段,这么一串镜头足足拍了将近四个小时,最后拍完的时候已经到了大概二十条的地步,大卫-芬奇居然还当着文森特的面说道:“这么看,还是第三次拍的时候效果最好。”

这果然是一句演员听了会沉默,灯光师、收音师听了会哭泣的暴击语言。

这次文森特没跟导演先生“互掐”,他只是随手将自己的头发拢到脑后,解开袖口的纽扣将长袖衬衣卷到手肘,扫过监控镜头一眼,随意点了点头。这幅样子,显然已经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怼大卫-芬奇了。

大卫-芬奇也不恼火,导演先生和主演的相处方式看上去已经固定了,这两个月来天天都是这么过的。哪怕拍摄进度再顺利,大卫-芬奇也要在一天之中挑出一个镜头的毛病,让文森特反复地重新拍。

两个人互相“折磨”的效果居然还很不错,事实证明,一人挑刺一人沉默应对产生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大卫-芬奇本身就是个优秀的剪辑师,在拍摄进程进入尾声的时候,他也开始联合剪辑和特效团队着手电影的后期制作,但凡是曾经被他挑刺,拎出来卡交卷、卡镜头的片段,都格外出彩。

他本人并不在意外界的说法,什么“大卫-芬奇一种风格走到黑”、什么“只能去导导音乐录影带”、什么“他本身就是这种暗黑思想所以才格外喜欢做这种类型的片子”之类的说辞,大卫-芬奇统统当做听不见。

马丁-斯科塞斯钟爱黑帮片业内皆知,明明也是偏爱一种风格,却被冠以“教父”级别的美称,为什么自己从《七宗罪》、《搏击俱乐部》这一系列的片子一来却是褒贬不一?

但凡是大卫-芬奇还有点好胜心,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些流言的影响。

三年前,马丁毅然决然地接了一部成本低到看不见的非正面人物剧情传记,那一年文森特初次进入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舞台,开始为好莱坞熟知;那一年有多少人背地里说马丁虽然赢了最佳导演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安慰奖。

但是事实就是《无间行者》的卷头重来,再次证明了马丁的眼光和能力。如果说这是浸淫圈子数十年才能得来的老道经验,那么文森特的独特眼光应该怎么形容呢?

说句实话,大卫-芬奇就是最开始选角的时候对这个年轻人有些许偏见,在见识并且了解过对方对于原著以及改编剧本的解读,在看过他写出来的十分具有科班色彩的人物小传之后,大卫本人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的成功并不是意外之喜,更不是运气的加持,有了让人赢在水平线上的天赋和绝佳的领悟能力,还能保持谦逊、学习的态度去对待事物,这样的人不成功绝对说不过了。

大卫-芬奇不得不承认,文森特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拍摄进度远远超出了预期,文森特的戏份杀青后,就开始进入绿幕进行长达一个月的特效合成工作。这一部分工作十分不好进行,这一部分几乎都是无实物表演,文森特需要对着曾经拍摄中预留的特效片段来调整自己的表现,脸上数十个感应端则要将他的表情神态导入到对应的不同年龄层的“本杰明”脸上。

等到电影的拍摄全部结束后,文森特马不停蹄地收拾东西回国,只在洛杉矶停留了半天直接赶往马萨诸塞,这个信号让媒体和狗仔们闻风而动。前两年文森特行踪隐秘,但是这一年开始,媒体们都已经差不多摸透了他的套路:

文森特的神隐有三种可能,拍戏、上学、休假,具体情况根据文森特所在的地方进行判定,这样要来,很快就能够得出结论。

从麻省理工到剑桥也就是那么点距离,查尔斯河畔整个儿都是墨香味。文森特在学校的行踪虽然近乎透明,但是没有人真正敢将镜头戳到他眼前来跟拍,哪怕是狗仔都还知道隔着一两条街道跟着拍,何况是主流媒体。

再者,文森特这样的身份是十分特殊,和他同龄的演员基本还在商业片里刷脸,和他同龄的明星忙着上脱口秀、看时装秀、演个时下大热的电视剧。不管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家是正经演员(学生),别拿对待封面红星那一套对待。

好歹还是赶上了时候,文森特不至于和他的新同学落下太多。新导师是莱纳德斯曾经的同门学长芬瑟-斯图斯特,脾气算不上温和,但是直来直往的性格和严谨丰富的学识让他十分受学生爱戴。哪怕是拍戏的期间,文森特也没忘记和这位导师加紧联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