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初入少林(2/3)

碑林。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外面有两大金刚,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穿过天王殿,其后有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屏墙后面悬塑观音像,两侧有十八罗汉侍立。

再往后走便是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到明代才改称藏经阁。法堂东南面是禅房,是僧人参禅打坐的地方,对面的西禅房,则是负责接待宾客的堂室。

大雄宝殿西侧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

再往后走便是千佛殿,千佛殿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殿内正**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面积达几百平方米,是寺内现存最大的殿宇。另外,千佛寺地东侧有白衣殿,西侧有地藏殿。

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oo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在少林寺背后五乳峰中峰上部有一天然石洞,为当年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处,称为达摩洞。禅宗初祖达摩于公元527年到536年在此洞面壁静坐长达9年。达摩洞面向西南,洞口用青石块砌成拱门,洞深约七米,高宽各三米余。洞内台上有石像三尊,中为达摩坐像,两侧为其弟子。

三人一路游玩,看到各殿之中俱有少林弟子守护,前殿大都是灰衣僧人,到得大雄宝殿,却全部换成了黄衣僧人,年纪也比前殿僧人大了许多,俱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僧人。萧汉留心看了一下,见这些人个个太阳穴高高鼓起,目**光,显然武功非凡。

三人夹在人流之中,在少林寺里游览了一遍,萧汉看着古色古香的大殿和一众少林弟子,赞叹不已。因为萧没的出示请帖,自然无人前来搭理他们,是以他们一路游玩,畅通无阻。那些少林僧人看到佩刀带剑的武林人士,只是不时望一眼,却并无紧张之意。

萧汉留心看了一下,现并无自己认识的江湖人士,心下大定,想来那个孟宛汐身份尊贵,被迎进贵宾室去了。倒是段西柳,每走片刻便有人上前打招呼。大都是和他们年龄一样的小伙子,穿着各式各样的紧身服装,背着各式武器,一个个龙精虎猛,和段西柳拱手行礼之后便好一阵谈天说地。每逢此时,萧汉便只有和赵承宗站在一边闲聊,看着如织人流,倒也有趣。

此时天已近午,少林寺派出数百个十三四岁的小沙弥来回穿梭于游客之中,告知他们后院备有免费斋饭。游客们游玩累了,成群结队跟着小沙弥前去吃饭。萧汉也有些累,看段西柳跟人说完话,便拉上他要和赵承宗一起跟着小沙弥向后走。

赵承宗苦笑一声道:“那种大锅饭味道不足道,萧兄如果不介意,可跟我来,保证你吃到正宗的少林素斋。”萧汉知道他不愿意凑热闹,他的父亲又和行空大师有旧,自然会受到别样招待,要不是陪他游玩,赵承宗早就去拜见行空大师了。

段西柳闻言也道:“少林待客大都在禅堂,虽说离二月二还早,不过看今天的形势,到时人势必不少,不如到那里看看,不知道师兄来了没有。”这么一说,萧汉登时点头道:“好,听你们的。”三人穿过人流,沿着来路走回禅堂,因为大多游客都到后院吃饭,各殿之间人流渐稀,三人来到禅堂,跟守卫的两名僧人说明来意。其中一名身穿黄衫的僧人打量他们一眼道:“天山派一向由方丈大师亲自接待,并不在这里入住,请三位自到方丈室询问。”

三人谢过僧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