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六百三十四章:普渡之惑(1/2)

石门外,猴子与须菩提俩师徒一个握着金箍棒,一个拿着拂尘,有意无意地对视着,一言不发。那气氛无比诡异。其余的众人都警惕翼翼地看着reads();重生之无能王妃。

石门内,一片安静。

女娲的眉头蹙得越发深了,许久,她轻声叹道:“关于‘水’……以前,本宫倒是听过另一个人,也将自己的道比作水的。只惋惜,终极也不过……不了了之罢了。”

“老君?”

女娲微微点了点头。似乎想起了些往事,那神情之中,透着说不出的无奈。

玄奘淡淡叹道:“娘娘所言,想必是‘上善若水’吧。”

“看来,道家典籍你也有所浏览啊。”

“贫僧也是急于求成之人啊。众生疾苦,若是可以,贫僧一刻都不想等。‘普渡之道’惠及众生,也不应拘泥于教派。”玄奘无奈轻笑道:“当日,金山寺的躲经阁中也有些道家躲书,贫僧求法无门,便一并看了。本是期看着空门无解,可否从道法之中寻些痕迹……”

“那你寻到了?”

玄奘缓缓摇了摇头:“空门避世,道家,又何尝不是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实在娘娘说错了,‘上善若水’,老君是真的做到的。若非做到,他又如何修得出‘无为’?只是,此‘水’非彼‘水’。”

“差别?”

“老君所言。‘上善若水’之水,乃是润泽万物之水,水往低处流。愿者自上钩,拒者莫强求。说到底,便是‘无为’,汇之一个‘润’字。”

女娲静静地听着。

玄奘微微顿了顿,接着说道:“贫僧所言之水,却不在一个‘润’字,而在于‘融’。愿者自上钩不假。但那不愿者,难道真就任其沉沦苦海。视而不见?”

“所以?”

“所以,贫僧认为,普渡之道,不是安坐佛位。待众生前来祈法,不是水往低处流,愿者上钩。而是……”

话到此处,玄奘便没再往下说了,只是微微抿着唇。

他静静地凝视女娲。

缓缓地,女娲睁大了眼睛,有些错愕地凝视着玄奘,深深吸了口吻。

幽暗的洞府之中,几盏烛火微微摇曳着。昏红的火光照在两人的脸上,有一种清清淡淡的感到。

片刻,之后。女娲稍稍收了收神,眯起双目叹道:“此法甚妙。此法得证,实乃三界一大幸事。”

玄奘将眼力收了回来,静静地站着,那脸上的神情如同微风拂过的湖面一般,微起涟漪。却格外地祥和安静。

许久,女娲睁开双目。轻叹道:“经你这么一说,本宫忽然感到,这佛法与道法,竟是如出一辙。皆是在跨出最后一步前停了下来……也难怪了。当日,便是老君点化的释迦摩尼,只是没想到,他竟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怪本宫当日太轻信于人了。”

稍稍沉默了片刻,女娲又轻声问道:“如何证这渡人之法,你现在可有头绪?”

“有reads();重生嫡女子嫋。只是头绪太多了,贫僧也是茫然。”

“都有哪些头绪,可否告诉一二?兴许,本宫活了几万年,也能给你一些建议。”

玄奘礼貌性地回以微笑,道:“恐怕,难。”

女娲微微抬手,示意玄奘接着往下说。

又是朝着女娲行了一礼,玄奘轻声道:“贫僧西行,说是西行取经,实则西行辩法,所图者,无非是以行证道,走出一条前人未曾走通之路。”

说到这儿,玄奘又是无奈笑了笑,道:“不瞒娘娘说,毕竟能否终极证道,实在连贫僧自己也不知道。正如娘娘所说,佛道二教,皆是在最后一步前停了下来……往前一步是深渊。实在,这般成果,皆因两派修行之法使然。逆势出手,则必定沾染因果,徒增心结,无益于修行。若是道家也就罢了,顶多是修为难以寸进。若是空门,破佛心,遁进循环也不足为奇。但,即便往前一步是深渊,也总要有人试着往走,不是吗?”

女娲静静地凝视着玄奘,那眼睛缓缓眯成了一条缝。

“一路上贫僧处处警惕,处处参悟。既然众生皆苦,为何不洞悉其苦,助其脱离苦海呢?”震了震衣袖,玄奘在洞府之中往返踱着步,开端将这一路上的思考娓娓道来:“在观音禅院,贫僧见到了金池长老。他由于‘贪’而困惑了本心,错漏了佛法真义,贫僧循循善诱,终得善果。”

“在高老庄,贫僧碰到了天蓬元帅,困于情,千年不得摆脱。俗话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贫僧,却在那里说了一次谎。虽未得善果,但到底是寻出了一条脱离苦海的路,也算是一个交代。”

“此乃顺境,粗略看往,上至天庭元帅,下至凡人,众生之苦皆有解。可细想之下,却又心惊。三界众生何其多,若每每需要如此搭救方可脱离苦海……贫僧毕竟不过一凡人耳,总有寿终正寝的一天。届时,又有谁来持续普渡大业呢?”

话到此处,玄奘微微仰头,那眼力之中透着丝丝无奈,思绪在回想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