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半根毛(2/3)

公司只造机器!”李孔荣道,“更具体的说,新中公司不再是工程公司,而是武器或防务公司。它的名字可以保留,但名称要改成‘新中防务股份有限公司’。”

‘武器’、‘防务’,魏如和支秉渊听得咂舌,造武器,这是他们能造的吗?这是做梦也没有想过的东西。支秉渊道:“李上校,这能行吗?国府会同意私人公司造军火?”

“这里不是国内,国府和我们不想干?新公司是一家外资公司,鉴于目前的情况,它不可能办在国内,以后抗战胜利了,它也不可能放在国内。”李孔荣道。

“那放在哪里?”魏如、支秉渊傻眼,“海外能办公司吗?”

“瑞士会有一部分,其他的会放在美洲。”李孔荣道,周应聪这半年就一直在美洲各国转着,他的任务除了负责宁海号的补给、转售宁海号的捕获商品外,再一个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国家办工厂。“美国暂时有排华令,但少数管理人员还是能进去的。其他美洲国家正在考察,主要是要获得本国政府的支持,即使不能,也要找一个政局相对稳定,工业基础较好的国家,这一切都会由海军部、外交部与对方政府交涉。

其实武器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武器公司办在哪个国家就会增强哪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还会招聘人员增加就业。比如要是谁说想在中国办武器公司,我想常委员长一定会倒履相迎的,只是国内很快就要被日本封锁了,想办也办不成。”

没想到李孔荣一下子就把视线拉到了美洲,魏如道:“可要用他们的工人啊?这行吗?”

“这个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流水线是很刻板的,每个工人要做的仅仅是机械性质的工作,前期培训麻烦些了。我们可以找会英语的外国人管理工厂,再找会英语的国人做高层,如果不是美国,工资可稍微开高一些。”

“请问李上校,我们要生产什么武器?大炮枪械吗?”支秉渊可不管在哪里办工厂,他就是很想知道公司到底做什么。

“当然不是大炮,新中防务公司以后专注于高科技武器的生产,比如一种会飞的炮弹,比如一种可以提前现敌人飞机和炮兵阵地的无线电探测器,或者现敌人潜艇的水下探测器。”李孔荣解释道:“如果说飞机大炮是人的拳脚,我们要做的就是给飞机大炮安上眼睛和耳朵、甚至是整个大脑,让拳脚变得更加精准和灵活,一千炮弹不能打中的目标,我们要力求一中的,然后卖五百炮弹的价钱。

两位为中国造机器的理想是好的,可这方向错了。你想想,家里不养条狗、不备一把枪,日子能过得安稳吗?对一个国家而言,武器的价值胜于机器,没有武器的保卫,机器肯定要被别人抢光,所以以后新中防务的定位就是灵巧武器生产商,除了这个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新型喷气式动机生产商,飞机太大未必好卖,可灵巧飞行炸弹造价低廉,大国小国都买得起,这生意是做得起来的。”

新中工程变成了新中防务,机器公司变成武器公司。支秉渊不太在意这种身份的转变,魏如却担心诸多问题,他道:“可这要许许多钱投进去啊。还有,这瑞士九尾狐公司,这公司……”

武器公司不注重什么牌子,重要的是武器本身。此前李孔荣对公司名字的要求仅仅汉化,化协会图书馆借了本山海经,翻了一遍就只记得九尾狐,于是就写了个‘’给瑞士了过去。魏如问九尾狐当然不是问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他是想知道这家公司的背景,另外他还担心变更公司名称后的股份人事变动。

李孔荣自然清楚他的担心,他道:“九尾狐这家公司我只清楚是海军部要求创办的,它不以牟利为目的,只求为抗战服务。资金的来源大多来自华侨捐助和秘密款项。研费用是不用愁的,关键是要想办法把武器造好。抗战胜利后,这家公司将会改组,但不会迁回国内。这其实是迫不得已的,公司迁回国内难以生存,国府是不可能让这样的公司独立在军工系统之外的,而一旦并入军工体系,会生什么事情两位心里应该比我更清楚。”

“可这家公司不就是海军部的吗?”魏如有些糊涂了。

“公司是海军部要求创立的,名义上是海军部的,可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公司一切资产属于出资人。抗战时期公司将全力支持海军,抗战之后它将成为一家国际军火商或者防务承包商,对世界各国销售军火。如果以后国家再次遭受入侵,它又将全力支持国内的抗战事业。”李孔荣介绍着公司的定位,他们这么说魏如和支秉渊完全没有意见。

“现在的情况是有两家公司,瑞士九尾狐和新中工程,但考虑到各位对公司的感情,所以将重新注册一家公司,也就是瑞士新中防务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的分工是瑞士九尾狐只是控股公司,整个公司的实际运营将划给新中防务公司管理。新中工程公司那边,先是把铁路桥梁独立出去,因为武器公司不需要这块业务,或者这么说,新中工程依旧存在,但它只是一个工程公司,业务是铁路桥梁,新中工程公司内燃机、抽水机业务的管理者、有经验的工程师将调至新中防务,以负责防务公司的实际运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