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41章 南战神薛岳(1/2)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据《史记》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都来过长沙,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把长沙这片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少昊。少昊成为远古长沙的氏族首领,堪称开发长沙的第一人。春秋末期,楚国的势力进入进入长沙,使之成为楚国东南边陲要塞。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楚,将长沙及周围的一些县设为长沙郡。自此之后,长沙开始建筑城墙,并逐渐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对其重要地位,长沙地方志曾这样描述:“邑居省会之冲要,控荆湘之上游,吐纳洞庭,依附衡岳,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保障东南,古称崇镇。”

自1938年武汉失陷后,湖南长沙成为拱卫大西南后方的战略要冲。湖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稻米充足,是重庆大后方的重要补给基地。日军想要打通南下广州的通道,使占领区连成一片,并进而卡断对重庆的后方补给,逼迫国民政府就范,势必要进攻长沙。其时,湖南成为中国抗战最重要的正面战场,是捍卫西南诸省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长沙作为“扼两广之咽喉,控四川之门户”的军事重镇,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焦点。重庆军委会给地处长沙的9战区配置了5o多个师,占全国兵力的近四分之一。而日军则把三分之一以上的侵华兵力部署在武汉、广东地区,对9战区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企图通过进攻长沙,击溃、消灭中队主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达到早日解决中国事变之目的。

“我就要在长沙打,打败了我自杀,以谢国人;打赢了算我抗命,你们枪毙我!”薛岳的决心让准备放弃长沙的蒋介石感动了,随即同意了薛岳的作战计划,没想到与日军的初次对抗,薛岳带领的中队丝毫不落下风,还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1941年9月初﹐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再次发动了对长沙的攻击。日军第11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两个支队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约12万人﹐进占岳阳﹑临湘一带﹐企图击溃第九战区主力于湘北地区。

日军为打击中国第9战区主力,摧毁中民的抗战意志,第11军在湘北岳阳以南地区集结了第3、第4、第6、第4o师团和4个旅团,配有战车第13联队,野重炮第14联队,野战重炮第15联队第1大队及部分工兵、空军、海军部队,计有步兵45个大队,炮兵26个大队 ,总兵力达12万余人;并配有军舰2o余艘,汽艇2oo余只,飞机1oo余架。在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下,采取将主力并列于狭窄正面上,以纵深突破的战略,向长沙进犯。

为阻止日军向长沙推进,第9战区电令第37、第99军坚守汨罗江南岸,阻击日军;第2o军协同第58、第4军于19日拂晓向日军侧击;第26军由金井向捞刀河以北急进;第74军向浏阳河附近急进;准备于长沙以北三姐桥、金井之线实施反击。此时日军破译了第9战区作战命令的电报,决定放弃原作战计划,命令各师团向东挺进,于捞刀河以北地区围歼从东面侧击日军的中队。

24日,日军强渡汨罗江,企图围歼右翼守军。21日至23日,第58军在洪桥,第2o军在关王桥,第4军在洪源洞以南,与日军展开激战,第37军和第1o军与日军第4、第3师团激战于神鼎山、密岩山、班召庙一带;第2军与日军第6、第4o师团各一部激战于瓮江、蒲塘地区,突破了第37军阵地。第37军被迫向安沙地区撤退,第26军被日军包围于蒲塘地区。 该军于25日夜,奉命向更鼓台、石湾方向突围;24日晨前来增援第1o军,遭日军攻击,苦战至午,陷于混乱,26日,被迫突围转移至石鼓牛及天雷山之线。第74军从江西赶来增援,在春华山、永安市附近地区与日军遭遇,展开激战,又遭日机袭击,损失甚重,被迫向南撤退。日军第4师团于26日渡过捞刀河。27日下午该师团一部渡过浏阳河,并于傍晚从长沙城东南角冲入市内,28日占领长沙。29日,日军第3师团攻抵株州附近。

中国第9战区已于27日奉最高统帅部电会,转移攻势,从各方调集增援部队陆续赶至战场投入战斗,将日军包围于捞刀河、浏阳河之间。与此同时,第3、第5、第6战区部队分别向当面之日军发动了攻势。长沙被围之日军与后方联络线已被切断,补给十分困难,遂于1o月1日傍晚向北撤退。

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第9战区部队追击;第79军向长乐街、新市方向跟踪追击,第58军、第72军向关王桥、杨林街,方向追击;第4、第2o、第99军主力在马鞍铺、青山市、金井一带截击日军;第26、第74军和暂编第2军清扫浏阳河、捞刀河间战场。5日,中国截击部队在汨罗江以南地区与日军展开激战,迫使其北渡汨水向新墙河以北退却。6日,追击部队渡过汨罗江;8日,越新墙河,继续向日军攻击。11日,中队恢复了原阵地,与日军对峙于新墙河,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

1941年12日中旬﹐日军为配合其在香港地区的作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三个旅团﹐约1o万人﹐以三个师团进占湘北新开塘﹑西塘﹐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