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八十三章 找队友(1/2)

其实在大明朝堂上,如那作死御史一般的人并不在少数,只是像他那样特例能出现在奉天殿朝会上的却是着实不多。

不过别看他一副舍生忘死的样子,但实际还不是为了后世名声,为了能有一个撞柱而死直臣谏国的流芳传代,不然何以如此行事。

那完全就是因为他已经老的没有再升迁的地步了,想着在最后的日子里找机会搏一搏而已,也并非是单独针对朱棣,纯粹就是事情碰巧赶到了这里,让他逮着朱棣这件事就是一顿慷慨激昂的谏言。

这要是碌碌昏君还说不定就信了这老家伙的话呢,没准有可能都让他血溅当场。

但朱元璋老谋深算,哪怕现在身体不适精神不振,也不是这种下三滥手段能够难倒的,朝堂之上的应对手段当得一声老辣。

不过事后这位御史的下场,那可就不太妙了。

如果朱元璋心情好,说不定还只是一个罢官流放的下场,如果心情不好,那铁定就是人头落地了。

但想一想今天他针对的可是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殿下,又是在捷报这上面有的谏言,都不用考虑心情的问题了,十成十的是死路一条。

本身朱元璋就对朱棣有几分亏欠,更是满意这个儿子的战功,再加上如今前面老大朱标病故,老二朱也故去了,他和秀英的子嗣就剩下晋王朱和燕王朱棣两人了,心里难免有些偏倚。

正好这作死的御史撞到了刀口上,那又怎么可能逃得过去呢。

而且哪怕是心里赞同御史这番话的朱允,虽然也有想法去帮衬一下他,可实际上此人的死活根本就不在朱允的考虑当中。

一个御史,在都察院里其实都排不上号的,今天能让这个老家伙站出来大放厥词已经是大明朝堂上多年不见的奇景了。

可是他终究还是在错误的时候做了最错误的选择,还说了最不应该说出口的话,这可不是他倚老卖老的资本,所以甭管是谁,都不会替这位在作死路上走到了尽头的老家伙出言求情,哪怕是朱允。

虽然他的这番话说到了朱允的心坎里,他也对自己的四叔燕王朱棣心有不满。

但现在大明掌权的可还是他的皇爷爷朱元璋,还没有轮到他这个皇长孙上位的时候呢,纵使心里有些窃喜,也绝对不会表露出来。

哪怕再是对那些手握兵马大权的王爷心中不忿,也绝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什么不满的表现,因为他如果表现出来便是对皇亲长辈的不尊重。

更是反驳了朱元璋定基的国策,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真要是少数有差池惹了龙颜不悦,那朱允这个皇长孙的位子也不一定就坐的安稳。

所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情绪可以表露出来,什么要被死死地压在心底,留待日后上位在做决断,这些禁忌朱允是清楚的很,自不会有什么疏漏的地方。

况且他的府中还有一个黄子澄在帮衬着,时不时提醒着朱允一些事情,尽职尽责的做他的东宫伴读。

而且他们两人还是理念一直的同道中人,又有上下级的关系,将来如果朱允君临天下,岂能没有他黄子澄的一席之地。

所以不仅仅是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大明,为了他们心中文昌盛世的开创,也是为了将来君臣齐心共持大明。

可以说如果日后朱元璋归天,朱允登基为皇,那么黄子澄必是其心腹中的心腹,乃绝对信任之人……

当然,这是现在朱允心里的意思,将来到底会如何,这还尚未肯定,古往今来帝王心术最难琢磨,哪怕是亡国昏君,也非常人等闲之辈。

不过就说现在的情况,一直在朱元璋心里有良好形象和表现的朱允在储君路上走得很稳,但可不代表就什么意外都不会发生。

可随着事情的发展,朱元璋急迫的心情使得他越发的督促皇长孙学习增长阅历,也使得黄子澄在作为幕僚伴读时应对方面渐渐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实在是他本身能力便已经到了顶点,完全应付不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或者说他一个人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

这种时候黄子澄就在考虑了,应该是需要再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来一同辅佐皇长孙允才是,也好免得他自己一个人出现了纰漏。

想古往今来,哪个朝代臣下之人会出现一人独大的局面,也没有哪个神人能靠一己之力就能稳控朝局的,所以这帮手必然是要有的。

如蜀先主托孤诸葛亮,李严,如唐太宗盛世房玄龄,杜如晦等等。

一个盛世朝堂需要的是群英荟萃的场面,而不是他一个人唱独角戏,那才是在自毁大明的根基。

所以需要找一个和他和皇长孙理念相同的人如东宫为辅佐,这样的人其实黄子澄心中已有了人选,便是时任兵部侍郎的齐泰齐尚礼。

此人乃进士出身,比黄子澄的探花郎要略逊一筹,但如今却是兵部风头正劲的侍郎,甚至将来还会是兵部尚书的有力竞争人选。

而且最重要的是,此人十分反对大明边境藩王的擅权军事调动,对那些能够自主调动军队的赛王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