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97章 飞琼刺杀(3)(2/3)

宫涤尘叹道:“袁采春的雁龄刀、穆观花的铁流星、上官仲秋的亮银枪、郑落月的暗器各擅胜场,虽然每个人的武功皆算不上江湖一流,但这四人合在一起,再加上了了大师的谋略策划,便组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超级杀手组织。只可惜他们遇见的是明将军,从今日起恐已可在江湖上除名了……”言下之意认定今日刺杀之局必败无疑。

高德言动容道:“想不到宫先生对中原武林人物亦如此熟悉。”

宫涤尘谦然一笑,住口不语。明将军称霸江湖近二十年,虽远在几里外,却令每个人的心中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紧张,所以才不停用言语来缓解那份沉重的压力。宫涤尘无意间露出锋芒,心头略生悔意。

泰亲王从望远镜中遥视明将军沉稳如山的身影:“他为何走得如此缓慢?”

高德言手心涌出汗水,舔了舔干燥的嘴唇:“‘春花秋月何时了’毕竟是江湖上超一流的杀手组织,纵然是天下第一高手亦不敢大意吧。”

眼见明将军已越过亭边一棵百年古树,泰亲王问道:“刚才宫先生不是那树顶上藏有杀手么,为何不见异动?”

宫涤尘轻声道:“作为一名杀手未必需要武功高明,杀人靠的是拿捏时机,乘隙一击必中,若找不到最好的机会宁可隐忍不发。何况明将军走得虽慢,全身却不见丝毫破绽,对方自不敢贸然出招,以免徒劳无功,反被明将军所趁。”

高德言喃喃道:“以明将军之能,必早已觉察到隐伏之人,他为何不先发制人?”

宫涤尘不答,深吸一口气,暗运起“虚空**”,全部精神都集中在数里外的飞琼大桥上。“虚空**”乃是吐蕃秘传的佛门无上玄功,讲究识因辨果,共分“幕密”、“疏影”、“觅空”、“陵虚”四重境界,修习者若无强大精神力,终其一生仅“幕密”而止,蒙泊十七年前修至“觅空”,已被吐蕃敬为天人,拜为大国师,而宫涤尘出身武学世家,自幼天赋禀异,虽师从蒙泊不过九年,却是蒙泊门下唯一能将“虚空**”练至“疏影”之境者。此刻宫涤尘与明将军虽相隔数里,刹那间却似与桥头上的明将军产生了一丝难以言述的感应,对方的一举一动、微妙的心理变化都若感同身受。他喉间发出一道冷峻的声音:“自然要等到对方全体发动后才一举破之,方是天下第一高手的气度!”

泰亲王与高德言不知宫涤尘运起“虚空**”,听他这一句话不但语音变得低沉,更有一种威凌天下的豪气,大违平时低调谦和的个性,互视一眼,微觉惊诧。

泰亲王问道:“何处方是刺客最佳的出手时机?”这一句话本应高德言回答,但他却不知不觉被宫涤尘的气势所慑,眼望宫涤尘,想听听他的意见。

宫涤尘沉声吐出几个字:“第三个桥洞黄旗处。”飞琼大桥共有五孔,第三个桥洞乃是飞琼大桥的正中,那艘行船亦正停于桥洞中。此处不但风势最大,急湍的水流声亦掩盖了一切响动。那一方八尺宽的黄旗横卷而过,犹如一条在桥面上起伏不休的黄龙。

明将军步伐虽慢,再踏出五步便将行至第三桥洞的黄旗处。三人不由皆在心底默算:五、四、三、二……这一场杀局虽在数里外,却犹比亲身经历更令人心底紧张。

明将军踏出最后一步,黄色大旗蓦然中裂,一道迅急的刀光从黄旗中飚出,直劈明将军后颈。这一刀平实无奇,没有任何花巧,既无风雷之势,亦无炫目之光,但无论角度、力量、准确皆是无隙可乘,更是窥准了黄旗遮掩明将军视线的那一刹稍瞬即逝的时机。刀光虽不明亮,但在三位观战者的心中,却灿然如日。

与此同时,桥下行船中一条黑影旋转着冲天而起。人在半空中,已有无数暗器往桥上的明将军射去,暗器又细又密,在灯火掩映下散发着诡异的黑光,乍看去就似从桥底砰然绽开了一朵死亡之花。

明将军仍是不急不徐地走着,对那刀光与暗器视若不见,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看似必中的刀光与暗器全都落在了他的身后,刀劈在一柄由桥底船中发出、透桥而上的银枪枪尖上,暗器则全然击在空处。而明将军意态从容,头也未回一下,仿佛面对的不是精妙杀局,而是一场早早排练好的表演。

泰亲王与高德言齐齐发出一声压抑不住的低呼,浑然不解。宫涤尘却是全身一震:只有他看出了在刺客出手的一刹,明将军的步伐节奏蓦然改变,一掠而过最危险的地方,所以方有如此局面。可怕的不是明将军行动快捷,而是竟能提前预判对方的行动,在刺客已然出手无法变招的瞬间方才改变步频。试问若换上自己在桥上,或出招抵挡,或闪避腾挪,却万万不能如明将军这般不露声色地将刺客天衣无缝的行动化于无形。那电光石火的一刻,行动稍迟一步不免陷入包围,而稍早一隙却又令对方未出手前留有余力变招,这种集料敌先知与后发制人于一体的武功,莫非就是名动天下的“流转神功”?

桥头积云亭与桥尾叠翠亭上的四名守卫大呼“有刺客”,两人执短刀厚盾,两人执长枪,由桥两端往桥中汇合。而明将军手下那八名护卫却仍是纹丝不动,亦不见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