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二章 诺贝尔奖(3/4)

的学科来说,一流的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

2001年野依良治获奖后,扶桑政府拨专款7000万美元为他建立实验设备先进的研究中心。扶桑正是凭借其精湛的加工工艺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科学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工作条件。

《扶桑经济新闻》在报道中也指出,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长期支持其研究的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大学和扶桑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功不可没。这意味着日本仍然保留着允许“可能性”萌芽存在的土壤。

科研环境**自由不受干扰是重要原因

除了科研环境的保障,扶桑科学家始终如一的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是他们能在很多领域迅速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扶桑研究人员自由**研究也是研究领域不断出成果的关键。

专家指出,扶桑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实际上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换句话说,**自由和不受干扰是扶桑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而扶桑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不是教学型学校,这是日本频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扶桑除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外,名古屋大学、东北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大学也产生了诺贝尔获奖者。

教育专家熊丙奇曾指出,我国的学术环境最缺的不是经费,而是批评与质疑,没有“问题导向”意识。只有直面我国学术面对的真问题,给学者更多的自由空间,建立学者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我国的一流成果才会呈井喷之势。

此外,扶桑科学家的职业威望高、工资待遇丰厚也为他们全心致力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扶桑权威的“扶桑社会阶层与社会移动”的1995年调查结果显示,在扶桑187种职业中,大学教师的职业威望的得分为83.5,仅次于法官、律师的87.3分,位居第二位,远远高于大企业高级管理的73.3分、高级公务员的70.5分以及演员的58.2分等等。

在经济收入方面,扶桑厚生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扶桑大学教授的平均工资约为1122万日元(约合90万元人民币),大大超过了国家公务员的663万日元。

基础研究在大学科研中“最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欧美经常指责扶桑在基础研究方面搭便车,因此扶桑提出了培育世界水平研究人员的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扶桑经济新闻》指出,“但是,仅靠这些无法摆脱亚洲各国的紧紧追赶。扶桑有必要培育大量研究人才。”

据扶桑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论文数据显示,在扶桑排在最优秀大学之后的第二梯队大学的数量非常有限,两极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而在强于基础研究的欧美各国,这一水平的大学则异常活跃,总体来说,竞争环境非常激烈。

“一般来说,科学技术要转变为生产力必须经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开发研究的漫长过程,像美-国、前苏-联和欧洲的发达国家,都是从这种模式走向科技强国的。”有关专家表示,“但是,扶桑曾是相对科技后发国家,为了尽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它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从开发研究着手,再向应用研究溯源,最后再深入到基础研究层面的策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桑明治维新以后,高等教育主要照搬德国模式,重视科学研究。京城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益民曾向媒体介绍,扶桑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对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其科研经费占gd的比例为3.67%(2007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学的研究经费虽然在整个科研经费中只占18.3%(2006年),但是,大学的研究经费的结构与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完全相反,基础研究经费占主要部分(约占55%),而基础研究正是无限接近诺贝尔奖的温床。

华夏不是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耐人寻味的是,不得奖的时候笑微微,一旦得奖了立刻就是质疑。

要么大家都别得,来,莫言,看看现代文学史,论资排辈,凭啥你得?

华夏真正属于作家期待的好时期都是昙花一现的,新诗的式微,传统文学的式微。还好有网络文学异军突起,但现在其实已经只能慢慢的躲进书斋,不问世事写点穿越重生的春花秋月了。

屠呦呦教授在获奖感言上面有一句话很让人唏嘘感慨: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