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17章 说服从神(2/2)

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相关历史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

、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 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夏衲)纵横术,又叫夏衲持枢术,是具有近700年历史的夏衲家族,分析万物及具有生命特征的一切事物变化本质并形成改变未来作用方法的技能,是夏衲家族的第二核心技能,讲究“天、时、人、策”合一的共化。

夏衲纵横术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初阶讲述万物变化规律形态的特性与识别方法,中阶为优化现状或改变事物变化轨迹的方法,高阶为掌控各种事物规律变化本质特性的方法。

事物的分析方法主要针对五个因素:事物的外在表现形态的“形”,事物变化本质的“意”,解决问题或改变事物变化轨迹的“道”,对事物或者问题的感知与影响、对事物的意识的“德”,以及是否具有恒定的实际效果的“为”。

所谓的形,就是事物表象所看到的一切,包括成就一件事情所付出的努力,但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形,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也因此,思考问题或采取某种行动不能纠结于固定的形式上,而应摸清脉络,即理清影响事物本质的因素的“天、时、人、策”,方能理解真正的本质,即意;只有如此方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找到能够通向成功的方法,即“道”;形成顺应事物存在之礼的天道与规律之礼的时道的意识,即有效的“德”,最终通过行动而有所“为”。

废了天大的口舌,终于把从神说服了……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