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50章 陡转之下(2/2)



可是徐州军这一撤,形势可就彻底变了。现在可就不再是寿春能否获胜的问题,而是他陈瑀在东面的袁术、南面的孙策,西面的援军,这三方大军的夹击下,能否保住性命的问题。

事关自己的身家性命,陈瑀不由叹息一声,对严象道,“如今形势陡转之下,看样子这寿春是守不住了。我打算暂避敌军锋芒,带领大家撤出淮南,保留有生力量,已备他日卷土重来。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别驾觉得如何?”

严象心中一怔,没想到陈瑀如此窝囊!大事稍有不偕,野心勃勃的他主动退却了!

他在心中暗生不屑的的同时,不由得想到忘年交荀彧对陈瑀的评价,“陈瑀此人,志大才疏,色厉内荏,实在不是成大事之人。”

怪不得曹操会支持陈瑀坐到扬州的刺史的位置上,这样的人无论能不能成功,对于曹操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不成事的话,可以用来恶心恶心袁术,并对他造成一定的打击;成事了也便于控制,有利于曹操将来把江淮归入治下。

想到了这点,他对于完成曹操的命令更有了几分信心,沉声问道,“可使君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吗?比如在寿春根基深植的胡家等世家大族,以及与使君遥相呼应的刘和、周昕等盟友?”

“我考虑过了,但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回禀使君,郡兵虽然掌握在您的手中,但是胡家等世家对他们的影响力太大了!再加上您刚接手寿春不久,军中又谣传是您害死了前刺史陈温,您想要带走他们,恐怕是不容易。再加上您的盟友还在与敌军作战,作为起人,您若是主动撤走了,于名声不利!”

陈瑀没有吭声,这就是他内心的矛盾所在,郡兵都是淮南人,能跟自己走的不会有多少,若是再加上“坑盟友”的坏名声,恐怕以后再也没有起复的机会了。

但另一方面,在他陈瑀看来,再美好的宏图大业,也比不上自己的性命重要,若是让他用性命博取未来,他难免有些不愿。

陈瑀不得不权衡其中利弊,而严象的劝告无疑使他内心本来就摇摆不定天平,更加难以抉择。

陈瑀心中暗暗叹息一声,终于放下己见,打算听一听严象的看法。于是他沉思片刻,对严象道,“不知别驾有何高见?”

严象等的就是陈瑀这句话,“既然使君带不走大部分的郡兵,何不只带走自己的亲信?当然了,使君此去并不是逃避,而是亲自北上说服陶谦,出兵抵御袁术!”

“使君只需留下一位份量足够的守将,据守寿春,也算给外人一个交代了。”

“至于寿春能否坚持到袁军到来,就不是使君所能决定的了!”

其实严象就是将陈瑀所面临的兵马、名声与性命之间的选择,变成了兵马与名声、性命之间的选择。

虽然依旧难以两全,却比之前强多了,最起码陈瑀的名声给保住了,现在只剩下选择谁来留守的问题。

但有些事情不用说破,对策既然是严象提出来的,严象自然就是暗示由他自己来担任留守的主将。

陈瑀到不担心严象别有私心,反正他要跑路了,寿春丢给谁不是丢?总好过对给袁术。

而陈瑀也确实是最合适人选,地位仅次于他不说,他心里清楚,严象属于曹操一系。这样一来,守军不但会团结在严象身边,刘表也会因为盟友曹操的原因下死力拖住袁术老家的援兵。若是曹操也有能出兵支援一下就更好了,说不定寿春真有机会守住。

只要能将袁术赶出江淮,哪怕将淮南送给严象又如何?他这个扬州刺史虽然说是丢了淮南,但也仍旧拥有者染指整个扬州大义。

陈瑀的想法也正是严象所期待的,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来劝说陈瑀与袁术拼命,进一步打击袁术的的力量。既然陈瑀想退宿,他也只好挽起袖子亲自上场了!

于是他也不推辞,欣然应命道,“必不负使君所托!”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