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08章 误区(2/3)

民众投资产业之心!”

在嘲讽刘能贤的“显摆”同时,史司又转向管明棠。

“管大人,若是没有民众投资纱厂这样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等过个十年八年的,到时咱们就算是想把钢铁厂、器厂卖给民间,又有谁能吃下这么大的企业?凡是能挣钱的生意,都让政斧揽走了,结果最后是什么?国家是富了,老百姓却穷了!”

在管明棠意欲反驳的档口,史司再次出言打断他。

“别说什么国富则民富,这不是一个理字,国家再富,和老百姓都没关系,你、我都明白这个道理,工厂是私人的,工人能罢工加工资,或工厂若是国家的,罢工就没用,工人强不过警棍,儿子还是亲生的亲!”

最后又冷哼一声。

“没准这亲生儿子富极了,连老子的话的都爱理不理的,指不定动不动就这啊,那啊的占老子的便宜,至于工人?管他那。反正,当儿子捅下天大的娄子,当老子的都会给他兜着,没法子,儿子不要脸,当老子的得顾着脸面啊。”

史司的这声冷哼,换来的却是陈默然在心下的赞叹,这史司还没见过几家“官企”,可就把那坐大坐强后的官企的嘴脸给了说了尽。

“那也不尽然,如果……”

“管大人,咱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寄希望于不尽然之上,而且……”

打断管明棠的反驳,史司看着他,虽说心里为自己的毫不客气感觉有些不忍,可现在容不得他犹豫。

“您曾说过,咱们落后西方一百年甚至一百五十年,要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追赶他们,谈何容易?那有时间去浪费!”

“史大人”

原本一直情愿当个“不管部长”的刘能贤这会却忍不住了,几乎是在史司的声音一落,他便开口说道。

“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咱们总不能不办那些工厂了吧!”

“不是不办!”

转身刘能贤,史司直接开口说道。

“而是要分轻重缓急,把该办的,比如说新建的床厂,进一步扩大,现在咱们一年只能生产6000台床,即便是按照规划,四年后,也就是一万五千台,数量太少,咱们今年上半年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企业达成的合同,就采构了23万台床,今年进口、签下五万台床是肯定的,所以,床厂应该进一步扩大,争取四年后实现年产28万台至三万台的规模!这远比生产几百万绽棉纱更节省外汇!”

“这不现实,咱们没有那么多工人!”

管明棠立即开口反驳着,最初他拟定的工业规划,是建立在“循序渐进”式发展上,所有的一切都立足于现实,尽可能做到同步发展。

“当年产业公司成立时有多少工人?现在有多少工人?工人可以培训,可以大建专门学校,技师不足,从外国聘请,技术不足,花钱引进,总之,只要愿意、只要投入足够的力量,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有些激动的史司再次面向陛下。

“陛下,管大人所言的对退役军人进行培训,那现在就办专业学校,让这些军人一退役就到学校里去学习,一边建工厂,一边培训工人,等工厂建好了,工人也就培训好了,宁可人等器,也不能让器等人,中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器!”

在三人激辩时始终保持着沉默了陈默然看着中的那份报告,厚厚的报告凝聚着史司和技术分析局工作人员的心血,而相比于管明棠最初制定的那套“以发展替代型工业”为根本的工业规划,这份表面上是规划实际上是指出当前中国工业发展不足的方案,更符合自己的梦想和国家的需要。

但是这份规划还缺少一些东西,看着这份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苏俄式“五年计划”的纲要,学械出身的陈默然明白,若想把把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还需要一些专家帮助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以及区域规划。

但就像史司说的一样,中国发展工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而不是器!只要有钱,在这个时代可以买来世界上最先进的器,可以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在这个贸易至上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技术输出界限,可问题在于人!

中国不仅仅是缺少熟练的工人,更缺少技术人员,就像即便是想把这个纲要变成可实施方案,也需要一大批专家,帮助制定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中国没有这样的人!

要不……听听他们的意见吧!

“管卿、刘卿,这里有一份纲要,你们看一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