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67章 达赖(2/4)

s;
&ns;在执政斧财力不足时,校长本人毅然接过照顾他们的责任,甚至于现在不少士兵都在怀里藏着那期的报纸。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了,打仗死了,执政发给咱们抚恤金,还有关东的勋田,就是残废了,执政也会养咱们,给咱爷们送终!咱们爷们只管在前头为他老人家拼命就是了!”

士兵们的想法是单纯的,他们只知道谁对他们好,这世间有比执政对他们更好的吗?无论是在士兵或是老百姓的眼中,没有任何人能比执政更推崇军人。

“也许……校长以后会是士兵的皇帝!”

心想着,黄立华想起在腓特烈大帝传中看到的那句“士兵的国王”,也许未来校长会是……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了过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一阵联络号,那是派生出的搜索队。

“长官,西北方三十里,有一座喇嘛庙,内外的动表不太正常,庙外有至少五百多人骑,警惕姓也很高,这回咱们可算是抓住一条大鱼了。”

暮色沉沉落下,祈连山下上起了风,哲别寺是一座山脚下小寺,信奉喇嘛教的大都是当地的蒙古牧民,不过哲别寺这座小寺这会却比往常热闹许多。寺外一群背着枪、别着刀的喇嘛坐在露天之中,他们或是摇头轻轮或是念着经。

寺院内展着一顶明黄色的帐蓬,帐蓬内的酥油灯亮着,火苗随风摆动着,坐在屋子里的三十余岁的年青喇嘛眉头紧锁着,这位就是在三个月前离开拉萨的十三世[***],在他面前的案几上,堆放着一些经书,还有几张报纸,而德尔知大喇嘛则恭敬的站在旁边。

看着报纸上提出光复军已然进入藏地的新闻,[***]可谓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汉军进入藏地很快就能赶到的占领拉萨的英国人,忧得却是自己指定的罗桑坚赞活佛万万不能与英国签署任何不为中央所认的协议。

随同的[***]一同撤出的德尔知他的布里亚特蒙古侍从上前跪下奏请道。

“[***],我们现在是往南京,还是按计划往伦,还请明示!哲别寺只是小寺,祁连一地信民民贫,恐怕无法长久供养[***]等。”

德尔知再一次提醒着[***],这些天,因为溃兵偶有过境,为了[***]的安全,他们只能一直呆在这里,当初出拉萨时,[***]只带着自己和十几名随众,而到青海后,所经寺院无不派人护送,这队伍也就一天比一天大了,到了这哲别寺后,护架的喇嘛已经超过五百人。

在兰州的《金城曰报》上看到执政斧派一师之兵进藏之后,大喇嘛们的看法发生了分歧,一方面堪布有人认为[***]应该往南京拜见新朝皇帝,另外也有人认为[***]应先到伦,因为新朝虽已定居中华,但却是国朝未定,而且新朝执政对藏省态度沿未明了,若是万一在南京时,藏省那边的罗垒坚赞活佛同英国人签署不为中央所认的条约,因此怒及[***],或许会有不妙。

“是南京,还是伦?”

年青的十三世[***]也在这里犹豫着,对于满清,他可谓是极为失望,英国无端入侵藏省时,作为藏省地方政教领袖的他命令全藏僧俗,抵制英人,同时上书清政斧,希望“大皇帝谕调汉兵,资助军饷”,以抵抗侵略者。然而,他哪里知道,远在燕京的西太后已无力顾及藏事,她只希望[***]喇嘛和他的藏民不要将事态扩大,因而采取的是姑息侵略者、牺牲藏省利益的办法来缓解与英国人的关系。

而此时,驻藏大臣有泰竟向清廷上奏折,一方面禁止藏兵抵抗英人,另一方面又上奏大皇帝“弹劾”自己。清政斧批准了有泰的奏折,并着九世班禅暂摄藏事,驻藏大臣的所作所为,使年轻气盛的[***]喇嘛万分痛心。他已不愿听任居心叵测的驻藏大臣摆布,但又不能容忍将藏省这块圣土拱让予英国人。在英军兵临拉萨城下之时,他不得不离开拉萨,而那时他心里依然心存着对燕京大皇帝的幻想,等他到了青海才知道,这天下已经变了,大皇帝不在了,有的只是南京的执政。

西北的动乱拖住了他前往伦寻求帮助的脚步,前往伦是眼前的德尔知这位布里亚特侍从的建议,去伦寻求俄国人的保护,借俄国人“保护之名”,许京城的大皇帝重新下旨准自己摄理藏省之事。

可是现在,面对朝廷的变故,他却不得不犹豫起来。

就在沉呤犹豫时,金顶帐却被掀开了走进来是一个青海的喇嘛。

“禀告[***],寺外发现光复汉军!”

双目一睁,[***]喇嘛的脸上露出异样的神色。

“光复汉军军官在寺外请求拜见喇嘛!”&n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