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章 有心无意(4/6)

祉才能成功,而关中杨氏虽然也有外患,但是关河险阻,沃土千里,易守难攻,边患已经不比幽冀凶险有江南唐氏为盟友,天下虽大,杨氏已经据有十之五六,而且太史公曾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杨氏既有高屋建瓴之势,席卷天下自然事半功倍,所以翠湖宗主才会支持杨氏。

杨氏还有一样好处,就是宗族强大,后力雄厚,而且杨氏久据关制度典章已经完备,一旦登基为帝,就可以建立一个稳固的统治中心,而幽冀许氏虽然也是世代将门,但是人丁单薄,火凤郡主虽然有帝王之资,但是一旦有了损伤,则幽冀后继乏人,这也是翠湖宗主选择支持杨氏的理由,若是换了越某,也会如此做的。火凤郡主当年放弃争夺帝位,想必也有这样的想法,否则纵然翠湖宗主可以舌绽莲花,也不可能说服一个如此高傲的女中豪杰放弃天下至高的尊位。”

青萍听到此处,已经是柳眉倒竖,冷冷打断道:“越公子所说或者没错,杨威表面上的确是最合适的君主,可是其后却倒行逆施,趁着郡主大军在外偷袭幽冀,又没有本事一举成功,险些被郡主打得退守关最后只能用尽了卑鄙手段威胁郡主,以至一代巾帼英雄,为了情义葬送在洛阳深宫,两家结下不共戴天之仇。今日天下局势的混乱,幽冀和洛阳之间的剑拔弩张,都是杨威一手造成,而且比二十年前更加凶险,越兄也是平凡百姓,应该知道这些年来帝藩之间虽然战端未起,单是彼此摩擦不断,而且为了整军精武,强加税赋,刮地三尺,敲骨吸髓,升斗小民何曾有一日安宁。这大陈江山摇摇欲坠,若是二十年前,火凤郡主得知会有这样的结果,只怕绝不会接受那背信弃义的岳秋心的游索性挥戈南下,雄踞中原不定如今已经天下一统,四海升平了呢。”

越仲卿叹息道:“若是当时郡主真的如此选择,或者会有不同的结果吧,只可惜世事宛若东流水,百川到海不复归,终究是难以挽回了。以在下愚见,火凤郡主虽然是无双英杰,但终究受困于情义二字,以至天下局势演变至此。若是当初洛阳会盟之后,郡主肯接受杨氏的求婚,那么天下最强的两家诸侯合二为一,则北方一统,江南再无抵御能力,这样一来,天下便可无事,虽然仍不免有帝藩权势之争,却不会如同今日一般水火不容,一触即了。其后杨威偷袭幽冀,导致郡主心爱之人殒身,郡主既然已经冲冠一怒,流血千里,群雄呼应,大陈根基动摇,就应该再接再励,索性取而代之,重建新朝,而不应该为了儿女私情,向杨氏屈服,勉强维持君臣体面,若非如此,谁说今天不可能有一个新局面呢?可惜到今日,虽然大陈朝廷始终不能靖平四海,可是毕竟已经是正朔所在,再要起兵讨伐杨氏,就成了犯上作乱,失去了大义声名。最后,郡主既然已经委屈嫁入皇室孕育了九殿下,就应该出嫁从夫,利用这个机会将幽冀和朝廷合二为一,纵然不能令九殿下继承皇统,也应该将幽冀权力交给九殿下,而不是将幽冀交给外姓义子,以至幽冀和朝廷仇恨绵延,势成水火,汉藩和滇藩也因此存了不臣之心,天下动荡不安,帝藩为了保住各自的权位,都是穷兵黩武,令黎民百姓不得安宁,就以江南为例,近十年来,每年都要加收税赋,就是为了加固北方防线,提防幽冀铁骑南下。郡主当年既然肯为大义舍弃帝位,为何却又不肯为了大义放弃复仇之念呢?纵然不肯放弃复仇,也应该设法重返幽冀,主持大局,而不是如今这般,徒令幽冀内部不和,将有萧墙之变。”

青萍神色不虞,冷冷道:“越公子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可知道其中血泪交缠。郡主昔日放弃争夺帝位,这是郡主的大义所在,退一步海阔天空,可是这一步若非英雄豪杰,岂是这么容易放弃的。其后大陈初建,根基不稳,郡主并没有逞强逼迫朝廷,而是安民守边,不负社稷黎庶,可是杨威身为九五之尊,却趁人之危,无故讨伐,以至郡主心爱之人殒身,又勾结那无情无义的岳秋心,挑拨郡主父女亲情,挟持郡主义子罗承玉,逼迫郡主让步,越公子说得轻松,莫非只有郡主不顾父女情义,舍弃对罗将军的深情,忍看爱人的最后一点骨血牺牲才是大仁大义么?郡主若是这等枭雄人物,当初又何必舍弃帝位,甘心为朝廷藩篱呢?而且你凭什么以为郡主既然已经嫁入了皇室,就应该遵行什么三从四德,将幽冀王位双手奉上。朝廷无义,逼迫郡主下嫁,别说是郡主这样的奇女子,就是换成了我,也断然不容朝廷的势力再度侵入幽冀,以致旧恨难偿,郁郁而终。九殿下虽然是郡主亲子,若他真是孝顺之人,就应该遵从母命,不要觊觎幽冀权势,否则他也不配做郡主的儿子。”说到此处,眉宇间已经露出峥嵘锋芒,颜色更是凛如冰雪。

青萍心潮澎湃之下,竟是负手而起,目光越过舷窗,只见窗外江水滔滔觉心中悲愤,宛若东流之水,无休无止。她性子传承自父母,既有父亲的纵情任性,也有母亲的刚烈果决,平日虽然是言笑晏晏,但对于在意的事和在意的人却从来看的比生命还重,火凤郡主对她来说虽然只是素未蒙面的传说人物,但是自从在师尊口中得知有关火凤郡主的点点滴滴之后,她早已经将那人当成了心中最崇敬的偶像,不论何人,都不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