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3章 小道消息(2/3)

比长寿,比健康,人如果健康了,财富才成为可能,名声也会接踵而至,奋斗就有了目标,也有了保证和动力。

当下,越是方便的事物,越有问题,不要轻信。

他们先到去找项目主任,他不在,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他下乡去了,他们就直接到坪村。

再到村项目干事家里。他家就在两河口的地方。

从山里出来两条河,汇集到此地,成为一条河,就成了“两河口”,地名因此而得。

干事的家就在石拱桥附近。山里还有采矿的专用通道,仅供拉矿石的车通行,其他车辆无法正常通行。

山里也没有什么资源,有的就是矿石,或者石头,指望土地的出产,却没有几个。

另外,山里人很珍视泥土,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万物土中生,虽然生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但是,生长的根却在土地里。要说重要,还是属于土地重要。土地有保证,只要风调雨顺,其他都难说。

干事年纪在六十岁左右,看起来经常在家。他热情地接待他们。中午在他家吃饭。他向他们说出他的冤案。

冤案到处都有,不单单是老干事有冤情,很多人都有冤情,可是,没有办法沟通。结果,就让冤情一直延续下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其造成的伤害也是十分持久的。

他是坪村的老同志了,曾经被选为村代表,被人陷害,说他贪污集体物资和钱财,于是被立案侦查,接下来被关押。

在里面被审讯。行凶者先是犯人折磨,然后是别人折磨,被罚三天不准吃饭。

吃饭不准用筷子,全是照得见人影儿的稀饭,里面就几颗米。

被罚清扫厕所,清理大便,屎尿恶臭难闻。

还有被罚跪。

三天一次讯问,不招就不行。

他浑身是伤,除了口供,什么证据都没有,但还是不放,仍旧关押。说不老实,要继续罚,直到罚得老实了再做计划。要求写自诉材料,交待资金数额,物资清单。他没干过的事,又不是编小说,哪里有这些情节,怎么写得出来?写不出来又要审讯。

他卷起裤腿,让他们看他的伤痕。

老干事掀开后背,让他们看身上的疤痕,都是被审讯了之后留下的痕迹。被审讯是常事,因此,里面之黑,令人想不到,令人发指,谁进去一回,就会体会一辈子,绝不想二进宫。

老干事在看守所待了五年,一直没有开庭审判。

一有机会,他就写申诉材料。有外来访客去看他,或者经过他牢房,他见了就喊冤,以至于后来,威胁他如果再喊,就把他的嘴给缝起来。

但是,冤案就是冤案,不喊心里憋屈,他还是喊冤,还是不停地写申诉材料,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付出万分努力。

本来是清白的,结果蒙冤入狱,如果他自己死在里面,冤屈还在,名声受损,让家人和后人的脸上都抹黑无光,为了洗刷冤情,他必须这样做,要求办案人员释放他出狱。

后来,他的一份材料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加上他的儿子不断地努力,他被获批释放,但并没有摘掉犯罪的帽子,仍没有被洗刷冤情。

于是,他开始踏上漫长的洗冤之路。找遍各机关,一级一级地找,通过各种方式找,不舍不弃地找,鞋子磨破,嘴皮磨破,申诉材料写了几麻袋,车费路费和打印费,数以万计,找人无数,动用同学、同事、同僚、亲戚朋友等等关系,只要能帮得上忙的人都找遍,只要有一点门路的就不嫌山高水远,也去寻求帮助,只要有点眉目的,有一点线索的都去寻找,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没有任何进展,帽子还在那里,根本没有摘掉。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到最后,看不出来谁会赢得这场战争。

老干事常说,死了都不瞑目。

季柯南他们听他说到这里,眼睛里饱含着泪水,眼角的鱼尾纹格外明显,抬头纹也清晰可辨,大眼睛看起来比较浑浊,说到动情动气处,声音有些哽咽和沙哑。

他们不忍打断他,他口述他的冤案,条理清楚,不能一一记录,但总体上完全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情节,不错的题材,只可惜这个故事到现在仍在发生,只不过,主人公改名换姓了。

老干事的脸色黝黑,很是健谈,不愧是村代表,在村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老干事讲了以后的工作安排,争取把水利项目在坪村实施好。

具体步骤都想到了,也明确告诉哪些人不可用。非常感谢他的建议。他谦虚地表示不用客气。

他们听完了他的事迹和工作的安排后,就离开了坪村,为了赶最后一班船,不得不中断这次谈话。

谁知这一次竟是永别。老干事斜倚着门框,目送他们离开,眼角湿润,欲言又止。看起来他病得不起,看来完全是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这样的后果。

没过两个月,他们再去坪村,路过他家,想进去问候一下他,只见他的妻子手臂上戴着黑纱,眼圈红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