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335章 江宁之围(九)(2/3)

,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就是陈铭泰熟识的高庞,一个太过于理想化的混蛋。

既然高庞这混蛋如此,陈铭泰稍一思索,已经有了应对之法,“既然如此,那就更该给人活命的道路。不能把人往死里逼。招降纳叛不好听,就用终于明白华夏朝廷雅政的说辞。人啊,总得给人留下几分颜面。”

高庞觉得老师就是这么世故,然而这话也不能说是错了。毕竟老师也能到霍崇手下为官,高庞心中很是欢喜。

这边任命了老师之后,高庞就催促老师赶紧投入工作。陈铭泰的确立刻就赴任了,盐政乃是在扬州而不是镇江,不过是一江之隔。更何况书院原本就是在两地都有分部,与回家也没啥不同。

到了扬州,陈铭泰立刻摆放了书院的朋友。听闻陈铭泰都出来做官,书院众人神色间都有些悻悻。陈铭泰却不搭理这个,率直的询问可否有能出谋划策的人才。

毕竟是教书育人,书院见识的人多了。这边当即表示会推荐人过来。

陈铭泰知道自己也不能全然只做这个,便也开始履行职务。先请了一众盐业人员开会,就见这些华夏朝的干部着实年轻。年纪最大的也不过三十出头。

交谈起来更感受到这些人出身并不显赫,甚至非常普通。一谈起工作,言辞间并不复杂。都非常质朴。陈铭泰最初觉得这些人只是质朴无文,看了众人讲述的内容之后就觉得事情或许不是那样。

此时华夏朝廷的盐政早不是那种从各个私人盐场收盐,之后实施专卖的旧模式。各个盐场全然是国有,其中的私人部分都是按照制盐流程雇佣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分工给钱。

这么干的确没问题,可陈铭泰觉得哪里不对头。这样的做法与以往的规矩完全不同。

听完工作报告,之后就是工作流程。这边的盐业安排很简单,就是按照规定办事。

食盐经过评价,送到华夏朝廷的供销社里面销售。若是说有什么不同,就是在华夏朝廷的供销社里面,如果是已经完成了土改的地区,就用钞票购买。若是不稳定地区,就用银钱购买。

实在是不清楚里面的要点,陈铭泰询问这些人,这些人也说不出什么特别的道理。他们只是表示,这就是规矩。用钞票的话,价格很稳定。银钱的问题在于铜钱是各朝各代的都有,铜铅比例以及重量各不相同。至于白银,成色大大不同。所以定价十分麻烦。

总算是搞明白了这点,陈铭泰就请了认识的盐商来吃饭。盐商们都带了礼物,陈铭泰一看就板起脸来,“诸位以为我是何人?”

盐商们连忙陪着笑答道:“陈老爷是有学问的,当然要给俺们留些颜面才好。”

陈铭泰可没有被这帮货们欺骗,他冷笑着命道:“那就把这些送回去。若是你们只是自己来的,自己现在就拿回去。”

盐商们一看陈铭泰这做派,也知道陈铭泰是个清贵之人,赶紧让跟着来的人将礼物送回去。陈铭泰也不想追究,就请众人入席,同时笑道:“我虽然不靠收礼收钱也能过,却也请不起什么宴席,就请大伙随便吃点。”

大伙都是上过场面的,哪里不知道此次的目的根本不是吃饭。见到菜色还行,就不多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陈铭泰放下酒杯,先将自己掌握的新盐政流程讲给盐商听明白,才继续问道:“却不知道这些手段与之前的盐政相比有什么不同。”

盐商们各个神色黯淡,为首的端起苦艾酒喝了一口,叹道:“太清了。陈大人,朝廷的盐政太清了。咱们盐政从来都是皇上的钱袋子,每年几百万两银子。华夏朝廷的皇上就不在乎钱么。”

陈铭泰对此也十分好奇。他询问过高庞这个问题,甚至在见霍崇的时候也问过这个问题。那时候霍崇傲慢无比,表示食盐这种关乎百姓们日常的产品就不该是赚钱的买卖。

高庞则表示,华夏朝廷赚钱的买卖其实不是这个。而是什么‘大宗商品’。譬如煤炭、布匹、铁器。

现在从事盐务的那些农民出身的官员干部们只知道他们要执行公务,硬生生把盐政这么一个充满玄妙的事情搞的如此简单。这就弄得陈铭泰觉得不该这么简单。

陈铭泰最后选择了底线,“诸位以为盐政这么清,会赔钱么?”

“呵呵。”盐商们苦笑起来,“陈大人,如果盐价高到以前那个价钱,各路人马都从盐政里捞钱。那是会赔钱。现在盐政清成这样,盐价又低到这般。想赔钱,那就得是里头有人捞一趣÷阁。可我听陈大人所讲,朝廷管的这么明白。是朝廷各地官府里面的什么局直接从盐场拉盐,送到各地,以朝廷定下的盐价买。想捞钱,就只有几个人能捞。陈大人既然给我们面子,请我们吃饭。我就说个实在话,以前的盐政,谁都能捞钱。大家个个不干净,除了那些挡了大伙道的才会被抓。现在这样的局面,只有几个人能捞,他们要么能稳住。不然的话,朝廷随便一查,他们就跑不了。”

陈铭泰愣住了。这话说的实在是透彻,看来几百年来的盐政顽疾真的被霍崇一扫而空么。

之后的谈天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