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 280章 盐务(2/3)

王。

盐务糜烂一事,也是桓王提出来的。

此番若是能够肃清盐务,就能够在桓王的履历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再被册封为储君的话,那便有了让能够让群臣信服的底气。

而且去岁大周一年在盐务之上的岁入只有一百多万两,竟然连锦衣卫运转司做雪花精盐生意利润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那可是整个大周一年在盐税上面的收入啊,大周百姓足有五千多万,市面上最便宜的粗盐也要二十五文一斤,就算是每家每户都省吃俭用,一个月一斤盐总得要吧,那一年就是三百文。

大周有五千多万的百姓,就按五千万来算,一年下来,就算是人人都吃粗盐,那也是一千五百多万两的银子。

再刨去成本,还有盐商们、商贾们从中赚取的利润,一千万两银子总该有吧!

再者,那些个世家大族们,各地的士绅地主们,家境主要是稍微富裕一些的,在盐上面的消耗就远远不止于此。

还有哪些运往辽国和西夏贩卖的盐,辽国的国土可是要比大周要辽阔的多的,就算是地广人稀,可也绝少不了。

可现在呢?

大周去年一年的盐税竟然只有一百多万两银子,这其中还有一千乃至好几千万两的利润哪儿去了。

这就是再挖大周的墙角,动摇大周的根基啊!

如今西北一战,国库已然被消耗了大半,边军和各地的府军也都是损失惨重,都在急剧的恢复元气之中。

去年的时候永安帝和桓王就有意整肃盐务了,可惜却被那些百官们推搪掉了,在他们眼中,礼法、人伦,这些东西要远比区区一个盐务重要多了。

桓王数次进言都被打断。

永安帝多次提及也被曹太后和韩大相公敷衍过去了。

可现如今盐税的事情一出,所有人的态度便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原本处处和永安帝作对,一直唱反调的曹太后再度恢复了沉默,对于永安帝和群臣们的商讨也不再打断,对于桓王的自荐也不再针对。

满朝文武,便是那些因为先舒王一事对永安帝心存芥蒂的官员们,此刻也纷纷选择了沉默。

虽然他们对永安帝不满,可盐务一事涉及的是国本,他们当了这些多年的官,能够从一介进士爬到如今的位置,自然都不会是庸碌之辈。

他们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而且敢在盐务上面做手脚的人定然不会简单,或者就是朝中有什么人在给他们做靠山,否则的话,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在朝廷明令禁止,重中之重的盐务上面做手脚。

那些个胆大包天的人赚的可都是朝廷的银子,他们的这种做法,就等于是把手伸到了国库里头,直接和整个大周抢银子。

见众臣都没有异议,永安帝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询问曹太后的意见了,而是直接大手一挥,金口玉言当朝下了圣旨。

命桓王为巡盐特使,钦差大臣,领圣旨出京,彻查盐务,授予桓王先斩后奏之权,令其以雷霆之势,肃清盐务。

又命当今国舅爷,威北侯沈从兴为巡盐副使,全力协助桓王彻查盐务,同时也护着护卫桓王的安危。

紧接着,永安帝又钦点了如今在京郊大营任指挥佥事的小段将军,领三百侍卫去桓王帐下听令,负责保护桓王的安危,必要的时候,充当桓王的打手。

然后又点了博闻强记的长柏也加入巡盐的队伍,协助桓王整肃盐务。

而曹太后却一直不发一言,静静的坐在珠帘之后,好似庙里头供奉的泥塑雕像一般,动也不动。

早前,在永安帝将先舒王称为皇考之后,曹太后便彻底站在了永安帝的对立面,不,应该说是永安帝亲手把曹太后推倒了自己的对立面。

估摸着现在在曹太后眼中,永安帝赵宗全已然成了无君无父,背信弃义,数典忘祖的小人了。

所以先前的时候,就算是局势已然慢慢稳当了,民间的流言也渐渐消失之后。

曹太后还是一直捂着玉玺,不肯交还给永安帝。

就连一向一心为公的大相公韩章亲自登门讨要,曹太后也是左推右拦,每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