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375章 颠覆三观(2/2)

也必须通过情节、人物活动、对话等形式精心设计,未必能达到效果。

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它的视觉呈现方式决定可以有单位时间内更多的信息量,而不必通过行动或语言来揭示。

比如说网络上看客们对于女孩失踪事件的各色评论,窗口滚动下去,一条条映入眼帘,明明是客观视角,却让人忍不住产生主观的评判。

又如新闻直播画面对于警察办案现场肆无忌惮的窥探,媒体追逐新闻价值的那种冷血和疯狂可见一斑。

比起隧道的讽刺,这部作品剑走偏锋,从一个小切入点进入,反而更有人性的说服力。

很多自己具体行为细节,比如得知女儿不上钢琴课的时候去翻找聊天记录、在报案的时候去查失踪人口的比例和警察的信息……

都不是编剧为更好地塑造人物而安排,因为这些都不会是人物在那个情境下在第一时间应该做出的反应,连基本的迟疑、呆滞都没有,因为都是更需要观众得知的信息。

随着剧情发展,还不断将第三人称新闻片段进行介入。真凶范围的逐步确定,视角不断地进行轮转,影片的构成逻辑显得更为确切。

在自己看来,绝不是要将屏幕这一媒介单纯作为呈现的形式,以朴素的方式提供所谓的廉价真实感来让观众做出相信的反应。

选择是进行彻底地类型化,把观众编织进类似游戏的抽丝剥茧式情节节奏里,让他们在虚拟世界的下载与观看这一行为中,继续被庞杂的信息所暗中影响,从而驱动自己编织快感。

而这恰就是最后一层,由观众亲自完成的搜索和救赎。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