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修)(2/4)

法派中的情感代替,以最爱吃的糖分食物为主线,幻想出一个又一个的不同场景,以此达到导演的要求。

这种做法虽然被体验派瞧不起,但在好莱坞这个地界上,用这种方法的家伙实在是太多了,甭管是马龙-白兰度,还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梅丽尔-斯特里普,全都是这类的代表……

更何况,只要你演出了导演所要求的画面,导演才不会管你,究竟用的是何种手段入戏。

正因如此,当罗兰遵循斯皮尔伯格要求的三遍过后,他拍出来的画面,其实也大差不差。

毕竟,不合适的演员,早就被斯皮尔伯格给ass出去了。

能被选入剧组的,都是那些轻易可以达到基本盘的家伙。

而在这种情况下,换个人拍,速度其实也是一样。

大家都不是新人,大家都有经验,即便有坎坷,有问题,那也不是表演上的问题,而是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沟通问题,只要双方的思想在同一频道,所有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当然了……

这并不意味着罗兰拍出来的画面就非常的好。

在他花掉四十分钟,拍完这段三十秒钟的剧情后,全程盯梢的斯皮尔伯格倒是笑着道:“你比克里斯、罗伯特他们要大胆,那两个胆小鬼才不敢把彩排训练当成正片来拍。”

初听这样的评价,罗兰当然是非常高兴的。

他的第一次表现的比克里斯-哥伦布和罗伯特-泽米基斯还要好?

这简直就是对他最好的夸奖啊!

毕竟,前者有《小鬼当家》撑场面,后者更是有《回到未来》三部曲啊!

然而,还没等他兴奋两秒呢——

斯皮尔伯格接下来的客观评价,倒是让他脸上的笑容,平添了几分无奈。

“但你比他们两个,要稍显死板。”

“因为他们两个在第一次拍的时候,可是直接无视了我剧本上的运镜方式。”

“剧本和分镜头脚本这种东西,其实就是导演在拍摄之时的一项草稿,一个大纲罢了。”

“你不要在意这上面所写的标注,什么镜头型号,打光方式,运镜手法,切入点等等等等,你只要知道这场戏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拍就行了。”

“就像这个收尾的长镜头,你非要跟着剧本标注拍特写吗?完全没有必要。”

“标注特写是让你在最后收尾的那几秒,重点突出杰克身上的无奈、无助和失落,你完全可以让摄影以全景的方式开场,然后推摄嘛,这样既能交代胜者的喜悦,也能体现败者的失落,同时也不会让整个长镜头沦为单调而又无聊的特写……”

好嘛……

如果说罗兰方才的体验是照本宣科,那斯皮尔伯格的方法,就是经验之谈了。

而这,其实就是差距嘛。

罗兰在撰写剧本时,就想着能够把所有的一切一步到位,但对于导演而言,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能做到这一点的家伙其实也没多少,不少自语牛哔的家伙拍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反而那些按照剧本标注,老老实实拍戏的导演,成绩不错。

不过,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毕竟,每个行业里都有大咖。

在这个所谓标准就是没有标准的行当里,哪个家伙能吸引人,哪个家伙能挣大钱,那他的标准,就是行业标准,但这个标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用。

罗兰现在还在走呢,就像和这些大佬一样跑?

那不是在做梦吗?

所以,在记下拍摄时可以发散性思维这一点后,罗兰便没再这个地方多做纠结;经验这种东西只能用时间来弥补,而他现在想知道的是,自己引导查尔斯表演的方式,有没有出错。

“表演?表演没问题。”对于罗兰的这个问题,斯皮尔伯格倒是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如果不是罗伯特那家伙死都不肯开口,我甚至都想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教你的。”

“我之前和他说的,如何引导亨利-托马斯的方法他都告诉你了吧?”

“然后在加上克里斯和詹姆斯的糅合,除了失去的童真外,其它情感都没问题。”

斯皮尔伯格这么说,罗兰就放心了。

之前在拍《小鬼当家》时,由于时间循环的缘故,他直接就在试镜之时将所有镜头演了一遍,如此情况之下,后期拍摄自然不可能出现问题,而在《终结者2》的剧组里,因为约翰-康纳这个角色就是凭斯皮尔伯格拿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演的好与不好,詹姆斯-卡梅隆都只会用‘怒喷’来回应——

谁让你头上那位不肯把《侏罗纪公园》让给我啊!

这我就很绝望了啊!

当然了,罗兰也明白,斯皮尔伯格所说的没问题,指的当然是童星身份下的没问题。

罗兰的表演,又或者说他的引导思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