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二章 拍摄(2/4)

传递喜怒哀乐,而即便发展到了有声电影,声音的存在也是在加强感官感受。

看电影,看电影,看永远是在最前头,剧本的好坏,故事的优劣,的确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但更多的人,其实是可以接受一个平庸故事的,但前提是,它的画面得有突破。

《大白鲨》为啥能拿影史第一?

是因为当时的画面,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星球大战》为啥能拿影史第一?

是因为当时的画面,满足了人们的太空幻想。

《侏罗纪公园》为啥能拿影史第一?

它开创了使用电脑合成影像()的先河,栩栩如生的画面给人更大的幻想。

《泰坦尼克号》为啥能拿影史第一?

世纪之爱再美,碰上五秒钱特效也得死的一干二净。

《阿凡达》……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

实际上,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都是一类人。

用一个水准线以上的大众剧本,灌注当下时代最牛哔的技术,然后……

成功了。

他们比谁都清楚,故事天花烂坠,情节极度烧脑,还不如视觉无限绚烂。

因为观众不是来听故事的,而是来看电影的。

人们坐在影院里,最先瞧见的,是荧幕上的画面,而不是手边的故事。

如果真的想听故事,直接买本书回家琢磨不好吗?

你还可以拿起纸笔,将其中人物关系,慢慢地画出来。

而等你画出关系网,电影已经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

电影的确要讲好故事,但如果觉得,讲故事就是电影的根本,那就是在抹杀默片中所有的一切,即便马丁-斯科塞斯在喷完漫威不是电影后,他依旧给出了自己的想法,“贪婪的影视公司在追求套路化的创作,如果你喜欢这样的作品也没什么不妥,只是其它电影(icture)的位置被它们占据了,而我只是想要呼吁人们保护商业电影中的艺术形式(art form)。”

追求金钱没啥问题,不逐利那就是脑子有病。

就连老马丁喷的也不是特效画面,而是资本家的流水线行为。

特效,无罪。

而为了钱而故意阻碍技术发展,那毁的,可就不是电影了,还有观众本身的热爱。

更何况,无论是胶片党还是数字党,他们争论的根本,其实还是画面。

什么胶片更有质感,更贴近自然,什么数码更加明亮,更加清晰……

诺兰的坚持,卡梅隆的发展,全特码的都是围绕画面展开的!

一个能让观众产生身历其境感觉的画面,才是他们追求的根本。

如此一来,当罗兰把卖点融入画面后,斯皮尔伯格便指着远方的湖泊实景道:“搞清楚了实景主体,人物,以及恐龙的关系后,那我们就能拍了……”

“首先,我们先拍摄湖泊实景。”

“然后,搭绿幕,让演员背对着摄影机,拍摄演员的眺望画面。”

“之所以要把人和景分开拍,就是为了防止画面违和,又找不到背景重新修改的情况出现。”

“人和景一分,作为单独的素材来用。”

“最后,就是把这些东西交给后期,让他们把人物、电脑制作出来的恐龙,全部合成到实景中去,当上述三者全部叠加到一个画面后,分镜头脚本上的草稿,就出来了。”

没错,这年头的特效画面,只能这么麻烦的拍。

大规模的景色,只能用实景,因为做不出来。

远方的恐龙,也得根据实景现场拍摄的人物眺望画面,确定比例,因为这种用做出来的生物,是可以虚化表象,在加上是远景,根本就没必要做的太过精细。

至于为什么要人景分离?

除了有防止素材报废,画面违和外,还是因为实景,不好抠人……

正是因为每个环节都要拆解,所以导致一个镜头画面的拍摄,显得极其繁琐,当罗兰看着斯皮尔伯格指挥着工作人员,将镜头流程拍上一遍时,他整个人的脑袋,都是炸的……

这年头当导演也太特码的难了吧?

不仅得懂剧本,还得懂表演,不仅得分析人物,还特码的得自己构图,最重要的是,若是拍特效片,这些家伙还得自己先幻想出成品,然后肢解拍摄?

这和后世那种数字成像相比,这难度简直就是几何倍的上升啊!

说实话,当斯皮尔伯格花了一个小时搞定这个镜头时,罗兰整个人,都有些蛋疼。

他觉得这种可能会被时代抛弃的拍摄手法,自己……

好像可以不用学?

没错,他的确是这么想的。

人嘛,都有惰性,谁不希望能和***一样,躺着就把钱给挣了?

而像星爷那样,在九零年一口气拍十一部自己主演的电影,顺便拍了一部的电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