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丈母娘看女婿(求推荐票、求收藏)(2/3)

,难道还不许人家自己找几个救兵吗?

老朱家向来有下嫁的传统,所以将郡主许配给一个将领并不是什么出格的事情。德王妃相信只要自己出面证明自家女儿的清白,孙什绝对会相信的。没有了这些障碍,现在需要的就是征得德王和孙什的同意。

在德王妃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德王后,德王也是眼前一亮。

他正在发愁怎么笼络孙什,德王虽然爵位是顶级的,但自身并没有什么权力,至少在官位上无法为孙什提供什么帮助。至于钱财,除了那些在济南府和其他地方鞑子拿不走的固定资产,德王府累世积攒的钱财都进了鞑子的口袋,如今的德王还是靠着卢象升接济才能过活,真的是身无分文。

德王妃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德王的大力支持,既拉拢了孙什又为女儿找到一个好的归宿,简直是一箭双雕。

德王相信如果自家提出这个想法,如果不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孙什很难拒绝。自家女儿那是生的花容月貌,知书达理。要不是因为出了这档事情,怎么也轮不到孙什占这个便宜。唯一的问题就是孙什的身份问题,毕竟不是朝廷的正式武将,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带着顾虑,德王找到了卢象升。

即使再忙,卢象升也要抽时间来见德王,毕竟德王的身份摆在那里。

对于卢象升德王倒是没有遮遮掩掩,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要将女儿许配给孙什,只是因为孙什不是朝廷的武将,所以特意来卢象升这里寻个主意。

卢象升倒是没有想到德王的动作这么快,迅速就决定将女儿下嫁,不由得有点佩服这些亲贵们的手段,在联姻这种技能上真的都是专家级的。不过人家也有这个条件,身份高、女儿多,还个个漂亮、有钱,哪个单身男儿顶的住啊。

不过他对于此时倒也乐见其成,再怎么说德王也是明朝宗室,与孙什结亲,对于加深明朝与兴汉军的关系还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卢象升好好的给德王普及了一下兴汉军的情况,以及和孙什联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时德王才知道兴汉军竟然是一个实力强悍的海外割据势力。

兴汉军虽然只是称军,最高首领也只是大都督,但是本身的实力其实与一般的王国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地盘不大,但是有钱、有人、有军队,前途非常光明。

卢象升更是告诉德王,兴汉军独自就将辽南给攻下来了,并且准备和鞑子死磕,死守辽南,在鞑子的后院安家。连鞑子都要避其锋芒,等多尔衮的大军回去才敢前去夺回失地,可见其实力有多强了。

最关键的是兴汉军对大明是报有非常大的善意的,已经几次帮助朝廷抵抗鞑子了,而且没有要分毫的钱粮,比朝廷的部队还要上心。

虽然兴汉军在不断的从大明收集流民充实自己的人口,有挖大明墙角的嫌疑。但是大明本身已经养不活这些流民了,与其让这些流民饿死或者造反,让他们去兴汉军寻条活路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好歹兴汉军拿了好处也知道回报,这两年对鞑子的胜利基本都是出自他们的手里,让那些朝中大佬们多少留了些脸面,才会对兴汉军的大肆移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之,只要兴汉军不将势力和地盘建在大明的本土上,那么在这些朝中大佬们的眼里兴汉军始终都是化外之民,影响不大,是可以利用的对象。况且兴汉军通过销售肥皂、玻璃、食盐、布匹等,很是拉拢了一批朝中权贵参与到利益链条里,也不是没有人为自己说话的。

大明的问题和矛盾多了去,兴汉军的威胁无论是从利害程度还是紧迫度来说都排不上号,至于有人说兴汉军深谋远虑、图谋不轨,那也是以后的事情,先把流寇和鞑子摆平了再说吧。有那个心思担心兴汉军还不如担心大明能不能挺过鞑子和流寇的双重打击更实在,所以兴汉军威胁论至少在目前还不是主流。

在知道兴汉军攻占了辽南之后,卢象升立马向朝廷上了封奏折,趁着船只北上返回天津的时候带回京师。否则等多尔衮大军到来,再想传递消息就比较困难了。

在奏折里,卢象升告知了朝廷兴汉军攻占辽南的消息。一旦兴汉军在辽南站稳脚跟,满清将会腹背受敌,大明的战略态势将会大大好转,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如果说以前兴汉军龟缩在济州岛的时候大明还可以有意无意的忽视兴汉军的存在,毕竟那里以前是朝鲜的地盘。如今兴汉军都打到辽南了,再装睁眼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何况兴汉军与大明的互动一直非常良好,给朝廷留下的印象也非常不错。几次卖力帮助朝廷抵抗清军,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战果,对此无论是皇帝还是朝中大臣们都是点头认可的。

这次孙什增援卢象升的事情朝廷也知道了,孙什抵达天津的时候是向天津巡抚报备了的。如果是平时这种外兵进入京师周边肯定是不会被允许的,不过此时整个大明北方都是鞑子的兵马,难得有军队愿意来帮忙抵抗清军,所以天津方面既不反对也不肯定,将这个消息上报了朝廷,放任孙什南下增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