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惊蛰雷动(2/6)

跟随而去。

在崔含章罚跪期间,众多新科进士纷纷收拾行囊,赶赴地方上任。

西水关上离别宴,众同年好友彼此拜别,唯独缺少新科探花郎,说是此刻正在宫里罚跪,也是离别宴上一点遗憾,众人也只能一笑置之。

董宝珍终究是没有等到崔含章回来,与众人饮酒话别,“此去河间府,再见不知何年,诸位多保重”。

时光流水,如白驹过隙。三日后的夜里的春雷阵阵,细雨如丝。

崔含章坐的书房里,酝酿着给董宝珍的书信,自己这次醉酒误事,未能与众同科送行,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金榜题名的百名新科进士缘分颇深,在此后的五十年间彼此纠缠,有生离死别,也有盛世欢颜。

听到外面打雷,漫步走到屋檐下,看着天井中连成线的春雨敲打着青石板,想到这个时节,溪口千烟洲的乡邻应该开始忙碌着下地播种了。

来太康的日子已经不短了,此刻格外想念溪口,那阡陌纵横的梯田,袅袅的炊烟,还有倒卧在水牛背上的牧童,一切都是美好而又简单..........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雨后太康城,空气里弥漫着芳草的清新,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群鸥竟翱翔,适此惠风和畅日。

成千上万的百姓拥挤在神策门外,为王师送行,当嘉隆帝口中说出御驾亲征四个字的时候,人群沸腾了,热血澎湃,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上空。

“带上北胡水碟子刺客,斩杀祭旗。”只见甲胄在身的灵武侯高声大喝,众军汉将五花大绑的水碟子刺客带到三军阵前。

只见彪形大汉刽子手手起刀落,血溅三尺高,一颗头颅滚落地上.......

神光男儿重血性,看到北胡碟子被斩,血流滚滚,染红了青青草地,纷纷发出震天的呐喊声,“必胜、必胜”。

眼中看到血溅三尺,耳中听到震天呐喊,旌旗招展,三军将士气贯云霄,纷纷恨不得立马上阵拼杀,在场所有人莫不是震撼于神光男儿的血性,崔含章身处其中也是血气上涌,打消了心中顾虑,此行跟随圣上御驾亲征,定要斩杀北胡蛮夷,为百姓拼出一个太平盛世。

嘣!嘣!嘣!......

礼炮轰鸣十二响,随后大军开拔。

右路大军八万人,由兵部尚书刘之纶与泽康王佑胤统帅,右侍郎江云朗参军及武选清吏司随军,最先从太康城外东郊出发,斜穿河间府,直扑夔阴山而去。

左路大军十万人,由灵武侯柏巨阙与平康王佑杬统帅,秦嗣阳、司马礼等参军及灵武侯府众将随军,在太康西郊沿岐沟,屯州北上。

中路军营中,嘉隆帝对着眼前的钦定的四位大臣,语重心长的说道:

“朕此次御驾亲征,势必要一举打掉北胡主力,彻底解决我神光百年来大患,但后方稳固是左右战局发展的关键。

四位卿家,辛苦尔等了。”

此时只见跪在地上的庐阳王秦铮,户部尚书崔敬,鼎国公宋雨山,吏部尚书兼光华殿大学士茹鹚口称:“神光必胜,臣等在太康遥望王师凯旋。”

“四位爱卿监国理政之时务必要秉持公正,不可纵容皇族子弟肆意妄为,更要做好后勤保障。朕的江山就托付与四位了。”此时嘉隆帝将四位监国大臣一一扶起,并亲授监国玉玺。

四位监国大臣老持承重,泪湿衣襟,坚持徒步相送王师十余里地,长亭外,古道边,青青芳草与天际相连。

回城后,第一份诏令即是命令护城羽林军抽调精英组建巡防营,早中晚各三次巡防太康城大街小巷,威慑宵小之徒。

右路大军最先开拔,一路上两位统帅严格约束士兵,春播之时不可扰民。

行军不足二日,已离丱伦不足八十里地,前方探子回报,发现山谷中有股敌军,骑兵不足六千,轻步兵四千左右。

“游骑探子全部撒出去,再探。”刘之纶坐镇大营,发号施令。

“传令下去,全军就地驻扎,收起军旗,禁声,隐蔽。”派出探子之后,刘之纶向先锋官贲豹下令。

“纶帅,这股敌军出现在此处,有些蹊跷啊?”泽康王佑胤皱着眉头看向刘之纶。

“丱伦此地人口并不密集,城内守军加上军户百姓也不足二万人,与河间府刚好处在夔阴山东西两方向,战略意义远逊于河间府。而且据牛马栏谍报,夔阴山以北只有两支千人规模的部落游牧,应该无法集齐万余人的作战部队。”江云郎熟悉北胡部族形势,简单为众人分析了下周边军情。

“诸位将军有何看法?”刘之纶将目光扫向帐中诸位,

“此时离天黑尚有二个时辰,想必这股敌军也是在等,是否应当派一支小队赶紧入城通知丱伦守将?”有位将军谨慎提议。

“不可,先不谈该股北胡骑军是基于何种作战目的进行的战略部署,但眼下的形势是万余人骑兵藏在丱伦城外三十里地的山谷中,若是想趁着天黑后突然发动袭击,以骑兵的奔袭速度,三十地一个冲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