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391 税赋(2/4)

就跟当年在东北整治地方豪强一样,他按官位等级给每个下属将领分发了数额不一的财物作为奖励,就连普通士兵也一口气加了两个月的军饷,一副人人有份的架势。

这一下,更是让全军将士欢欣鼓舞、喜气洋洋,个个都恨不得再遇到几头这样的肥羊。

池非分到的那份是数量最多、最为值钱的上等货色。

不说别的,光是每颗都有拇指大小、通体浑圆的南海珍珠所串成的项链就有十几串之多。几乎每一串卖出去都能换到一幢三、四进的房子,其价值可想而知。

其他金银珠宝就更不用说了,几乎要用麻袋来装。

看到如此丰厚的战利品,池非不禁再度感概,果然在古代社会没什么比打仗更能捞钱的行当了。

另外这几大世家豪族的身家之厚,也让他对江南的富饶程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打完仗分完赃,接下来就该干正事了。

在整治完四大家族后,宁志远开始对整个淮南地区进行了重新丈量土地和清查隐户的大清查运动。

就连负责丈量的官员和人员,也是从西北和东北带过来的人,一概不用本地人,以免相互勾结。

西北军只认田契和地契,而且还是要在官府那里备过案的契约才行,否则一律无效。

在十几万西北大军的武力威压下,剩下的那些世家豪强不敢再作妖,只能捏着鼻子乖乖配合清查。

结果这一查,果然查出了大量被世家豪强所侵占的国有土地以及逃税的田产,还有大量被当成农奴不用交人头税的隐户。

其数量之大,比东北那边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查出来的被侵占土地和隐户,宁志远并没有完全按照东北的做法全部让农民认领,而是把田地分成上等田、中等田、下等田三种。

上等田和中等田收归国有,只把下等田拿出来让当地农民认领。

这是早在出征前,章文轩所提出的建议。

按照章文轩的意思,江南的田地土质肥沃,就算是下等田,换到东北那边也称得上是中等田,要是在西北那种土质贫瘠的地区更是实打实的上等田。

因此宁家完全可以把上等田和中等田收归国有,然后把这些田地租出去给无田无产的佃农耕种,作为国库收入的一种来源。另外还可以拿部分国有田地作为以后封赏有功之臣的奖励。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操作,其目的是让皇家变成拥有最多上等田和中等田的超级大地主,使国库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宁志远觉得章文轩的建议颇有道理,于是这回就按他的法子来做。

把从商、钟、段、米四大家族那里没收的田产,以及从各个世家豪强那里查抄出来的被侵占土地中的上等田和中等田收归国有,然后让那些卖身为奴的大量隐户来耕种这些良田。

这些良田的田赋暂时每年只收三成,其余归佃农所有。

而且给这些卖身为奴的隐户恢复身份,让他们重新做回良民。

剩下的下等田就拿出来让当地农民认领,并规定只要认领者耕满五年,并且每年交足五成田赋,就可以把这些公田变成私人田产,允许自由买卖。

另外宁志远仗着自己兜里有大把“不义之财”,直接在当地发了一榜公告,明令从今日开始,整个淮南地区所有农民免税免赋一年。若有官员敢抗令不遵者,严惩不贷。

这两项政策一出,尤其是免税免赋一年这一条,顿时在当地百姓当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难道这宁家真的如此大方,不仅把这么多田地拿出来救济穷人,还肯免税一年?

几天以后,随着有越来越多大胆的农民认领了这些田赋高达五成的公田,以及免税政策的全面推行,原本半信半疑的百姓终于开始慢慢相信这是真的。

百姓们感到无比惊喜,纷纷奔走相告。

而颁布了这两项政令的宁家,也迅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称赞,在当地民间的名声可谓是一日千丈。

越来越多百姓由衷地对宁家充满了感激,因为这免税一年的政策,使许多原本因为瘟疫和战乱而艰难度日的人家总算是可以稍稍喘口气了,不至于活活饿死。

趁着百姓开始改观的当口,宁志远还趁热打铁地让部分西北军士兵去帮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建家园,又或者是去四处巡逻维护当地治安,防止有人趁机作乱。

由于之前的两项利民政策,再加上西北军士兵秋毫无犯的严明军纪。

一时间,原本对西北军充满了恐惧的淮南百姓,迅速变成了坚定的拥护者。

甚至这时候谁敢说宁家和西北军的坏话,都很可能会遭到众人的围而攻之。

实际上,刚刚才经历过瘟疫和战乱的大多数江南百姓,连养活自己一家都难,更不要说再交来年的赋税了。

宁志远、章文轩、池非等人自然也清楚这点,因此宁家很早就已经定下了要对江南全境的百姓实行免税一年的政策,来让他们恢复元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