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八百五十五章 大红丧服(2/2)

带来,并说&am;quot;您给免免罪&am;quot;,谓之&am;quot;递孝&am;quot;。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旗族妇女因都梳&am;quot;两把头&am;quot;,所以有&am;quot;拆头撂辫&am;quot;和&am;quot;不拆头撂辫&am;quot;的分别,又有&am;quot;拆头撂单辫&am;quot;和&am;quot;拆头撂双辫&am;quot;的不同。

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am;quot;拆头撂单辫&am;quot;。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

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

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am;quot;尊而不亲&am;quot;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

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汉人丧服极其隆重。男子孝服以前是:头戴白孝帽,上缀棉花球,穿大庄粗布孝袍,白鞋。近年改用外省丧服形式,麻冠、披麻,穿大领孝衣、白鞋。在穿孝服时,里面也要换成灰布衬衣。

汉人妇女孝服讲究是&am;quot;麻花包头&am;quot;和&am;quot;搭头布&am;quot;。用孝布拧成麻花箍在头上,谓之麻花包头;下垫方孝布,谓之搭头布。凡梳&am;quot;苏州撅&am;quot;、&am;quot;喜鹊尾&am;quot;、&am;quot;平三套&am;quot;的妻媳或直系妇女,都要先换白纂,或用白布包好,换系白头绳,然后戴搭头布,上包头。

麻花包头分三种,以花少为孝。妻子和儿媳戴麻花包头,亲侄媳戴双麻花包头,孙媳或远房侄媳戴拧三花麻花包头,都穿肥大孝服,不系孝带白鞋。出嫁和未嫁已梳头的女儿戴拧双花或三花包头。远族晚辈和亲戚家妇女只戴单层拧燕窝包头。

甥女和远戚应穿漂白洋布孝服的,就只围一窄箍,或戴一白福字罢了。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守孝、亲丧例定三年,百日脱大孝后,仍穿本年白孝。第二年穿灰素服,第三年穿青素服。

“草,我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这大红色的丧服……”崔明伏嗤之以鼻。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