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六百四十五章 鸩鸟来袭(2/2)

鸠是鹗类。

这个混杂的种属很容易孕生一些险恶的词汇,例如:鸠鸩,喻指专门诬陷好人的人,鸠夺鹊巢便也是指鸠性拙,不善筑巢等等,在这样的不良暗示下,把两者混为一属,似乎又情有可原。

历史记载,当年吕不韦被秦王赐死之时,他就是喝了鸩酒,据说鸩是一种鸟,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里下毒常叫做“鸩”。但现代的生物学里似乎没见过鸩这种鸟的记载。我看的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数它了。

屈原作品里出现了鸩鸟,有人认为他在文章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

接着他又想托雄鸩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其实这个解释有些一相情愿。鸩鸟并不能成为媒鸟,李商隐诗"青雀如何鸩鸟媒"显然是继承了屈原的用意,不过想想也对,连鸩鸟也可以托之为媒,就可以推测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有学者研究考证,"余令鸩为媒兮"除了表达屈原的思想外,还反映了古代捕鸟的一种方法,即以鸟引鸟捕之。

晋朝的学者潘安仁曾经注云:"媒者,少养雉子,长而狎人,能招引野雉。"至今在长江三峡地区,仍有人沿用养活鸟以为媒招引野鸟来捕之的古老捕鸟方法。

禹步另有一种说法,见于《抱朴子》等古籍,但是在《陆判手卷》也有记载,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即鸩鸟)会禁咒术,走着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于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

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后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后发展成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

《朝野佥载》也记载说,"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葛吃了就得死。生长野葛的地方,就长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鸩鸟饮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这水一定得死。

因为鸩鸟吃蛇的缘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因为它俨然已经成为权力和复仇的使者。它必须持续飞舞在激烈的欲望风浪里,使命一当传达,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杀人,逢鬼杀鬼。

并且我定睛一看,朝着我和崔明丽飞来的这只鸩鸟却是全身黑羽,眼睛深红好似宝石,直直地冲来顿时引起了腥风阵阵,吹到了我和崔明丽的脸上,单单这气流就可以把我们俩的脸颊搞得生疼。

“二黑子,杀了他们——”老宋头咬牙切齿,指挥着天空当中翱翔着的黑鸩鸟,刹那间,我和崔明丽便朝着两边散开了去,不好,他这是要用鸩鸟把我和崔明丽逼到两边,而后便想直直地冲到我身后的饿鬼道上面去,这可不行。

“滚开——”崔明丽大吼了一声,眼瞧着她已然被那只黑鸩给缠上了,崔明丽取出了判官笔,和那黑鸩打斗了起来……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