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章 歧黄之术(2/2)



并且在诊断桌的一侧,还有一个针灸模型。是一木头人,并且在这木头人的身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经络和穴位的分布图,在一侧的架子上面还有一个布包,在布包之上,便是那古代郎中行医之时使用的“九针”!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复原。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针”经数千年使用演变,其中有好几种针已在临床之上不复存在了,现代常用之针具,系古代毫针展而成。

在木头架子的第二层放置的是一种小型的秤称戥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称“戥子”。 古代郎中取药估价常用此物把这包药戥一戥。

并且在地板之上还有古时候,中药铺制药的药碾子,学名惠夷槽,它可是古代医家必备之物,据传与华佗行医有关。

在另一边有一中药橱,贴墙摆放,单观其长宽大小,便知此物绝非近代所造,因着它的尺寸说明它只能是古人所造,才会如此考究,其高不过鼻,宽不臂展长度,完全符合古代橱子“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由于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不包括底层的三个四格抽屉,故又称七星斗柜。

因其调剂药品,方便易取,找药容易,故又有“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观全药匣”的特点。斗面呈长方形,稍微高出柜面,四边倒棱,加之醒目规律的黑色隶书药名,使整体斗柜表面布局层次分明,雅致美观,白色洁净,紫红古朴,为历代名家之选。

并且在那架子的最边上还放着一块“砭石”!我不由得眼周扩大了一圈,这东西可为上古之物。若不是行家出身有着一定家族传承的人自然是不会具备此物。

我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可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产生了用石片制成的医疗工具——砭石。据《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有石可以为砭针,堪以破痈肿者也。”

古代医术《素问》也曾经记载:“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这表明了砭石是古代用来治病的一种工具。砭石包括石针、石努、石镰等。它们的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而是根据用途进行制作。

如中说“制砭石大小”和《灵枢经?痈疽篇》说用“细而长”的砭石等。都是依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而定;但体积不会过大。以能用单手方便地挟持为原则。比如切割脓血的砭石,必须具备一侧磨制锋利的边缘,样子和现代使用的镰刀相似。这就是我国古代医学中所说的“赚镰”或“砭镰”……

看了一圈之后,我又看向了崔明伏,或许意识到这位老者并不是普通之人了,他也有些愣了神儿,“这还是卖狗皮膏药的吗?”我心中暗自如是想着,若他仍旧是买狗皮膏药的话,我只能说这家伙的投入也忒大了点儿了。

崔明伏咂摸了下嘴巴,有些不好意思,而后老先生坐在了诊断桌前,捋了捋袖子,抬头看向了我们,那一双眼睛犹如鹞子一般锐利,这老爷子年纪虽然挺大了,但是他精神头儿却十分的足,此时,他眨了眨眼睛,两眼珠儿更像是一对电力十足液压灯泡。

“谁是患者?”他轻声询问着,声色还算是比较和蔼可亲,我一屁股坐在了诊断桌边,“我是!”我看着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你怎么不舒服?”他的眼珠在不住地打量着我,“望闻问切”,这应该是第一步“望”!

我咳嗽了一声,被老先生就这么盯着有些不好意思,“我……其实没啥不舒服……”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