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章 布阵破阵(2/3)

,三生万物,三三又得九,九九归一。李继隆命三军攻击大契丹军太乙混天八门阵的休、生、开三个吉门。左军打生门,右军打开门,中军攻击休门,左右两军为虚,中军为实,虚实相应。

但见宋军连环弓弩齐射,先锋和策先锋开始突击。大契丹军大阵中军里面,旌旗挥舞,战鼓雷鸣,休、生、开三门将士得到命令,开始迎击宋军攻势。

一时间双方大阵上弓箭四射,人仰马翻,喊杀声震天大作。宋军胜在武器新颖,强弓劲弩威力巨大,大契丹军胜在骑兵众多,单兵战力更胜一筹,双方战成了胶着状态。

正在这个时候,澶州城上战鼓雷鸣,出现了一杆黄龙大旗。黄龙大旗下,居中一人身着九龙黄袍,腰系蓝田玉带,足穿朱履朝靴,正是大宋皇帝赵恒,左右各是文臣武将,左边领头一人是大宋首相毕士安,右边领头一人正是寇准,高琼等武将护卫在旁。

城下正在破阵的宋军见到黄龙大旗,知道是皇帝亲临观战,顿时士气大振。李继隆是勇冠三军的猛将,一生经历了无数大仗,见此契机,高挥宝刀,大声喝道:“圣上亲临,诸将士奋勇冲杀。”三军将士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个个努力争先,嗷嗷上前。大契丹军将士见此情景气势大衰,休、生、开三门渐渐不支。

大阵中间的萧挞凛,看到大契丹军三门受到宋军猛烈攻击,命令旗牌手传令:“变阵迎敌。”旗牌手晃动手中旗帜,整个大契丹军大阵如车轮般滚滚顺时而动。

只见大契丹军八阵开、休、生、伤、杜、景、死、惊各阵有序挪动,转眼对阵宋军左、中、右三军的变为了景、死、惊三门。大宋军汹涌澎湃的攻势又被大契丹军渐渐遏制住,双方再次胶着起来。

澶州城墙上,皇帝赵恒见城下喊杀声震耳欲聋,刀枪箭矢满天乱飞,到处血肉横飞,无数大好的大宋、大契丹儿郎扑地而亡。皇帝赵恒和前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不同,此时已经三十有七,却没有经过任何戎马生涯,自小就生长在宫廷之中,哪里见过这样的大战场面,不禁脸色发白,两腿有些战栗。

为了不失天子的威仪,赵恒对众位大臣说道:“钦点寇准代朕留下督战,”他自己率领毕士安等人赶快下了城墙,回临时行宫去了,皇帝的黄龙大旗却留了下来。这边寇准见皇帝离去,竟命人摆上棋盘,和翰林学士杨亿一边饮酒一边下起棋来。城上军士见此,心中大定,旌旗刀枪纹丝不乱,呐喊助威声战鼓声交相辉映。

城墙下的宋军将士哪里知道皇帝已经离去,只知道城头上黄龙大旗高高飘扬,城上军士在奋力呐喊,于是仍然奋勇争先。

李继隆率军继续猛攻大契丹军死门,镇守该门的大契丹国大将正是前来下战的耶律谐理,他远远见到宋军中一员主将挥刀指挥,暗中取过雕翎弓,弯弓搭箭,一箭射向李继隆。李继隆在万军之中没有防备有人偷袭,这一箭正中右胸,力透铠甲。

李继隆在马上晃了几晃,差点跌落马下,右胸一阵酸麻感觉袭来。李继隆知道箭上染有剧毒,此刻若退自己或许还能得救,但大契丹军太乙混天八门阵这时已经完全发动,奥妙无比,不停滚滚而动,各门依次迎敌,不断反击宋军,宋军将士却无**换,此刻若自己这个三军主帅后退,必然是一场大溃败。

李继隆咬了咬牙,抬眼望去,宋军中军此时正对战大契丹军八门中的吉门景门,李继隆知道不能再等,该是寄出自己奇兵的时刻,于是大声断喝:“火枪兵掩护,英雄都出战。”

只见中军人字阵中,杀出一哨人马,头前两千兵士,手上拿着奇形兵器,似枪非枪,枪柄长六尺,枪头长一尺,枪头下装有火药筒,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却是马遥先生制作的“火枪”。两千军士后面紧跟着身着皂娟软甲,被李继隆尊称为“英雄都”的大宋武林人士百人队出战。

两千火枪兵布成的是“锋矢阵”,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一往直前突击大契丹军,同时抵御大契丹军两翼攻击。火枪兵手中的武器发射出火焰烧灼大契丹军,再用枪头攻击。大契丹军景门的士兵在这迅疾无比的攻击下,瞬间就被攻破了一个大大的缺口,火枪兵和紧随其后的“英雄都”如一把利刃狠狠扎向大契丹军中军主阵。

这把利刃如割布般继续撕裂大契丹军中军主阵,竟然又杀透了大契丹军主阵外围的两层小阵,最终被主阵最内层的四个大契丹军宫帐军小阵挡住。

这个时候,火枪兵手中火枪的火药都已经用完,只能靠手中武器和宫帐军厮杀,再无后继之力去撕裂大契丹军最精锐的宫帐军防守。经过连番厮杀的两千火枪兵此时已不足一千人,随即变换为“方圆阵”,全力防守。从方圆阵中,杀出一票人马,正是“英雄都”。

“英雄都”的大宋武林人士采用的是攻击力更强的鱼鳞阵,只见“英雄都”的队形似鱼鳞般梯次配置三层,一层比一层更加厚实。最外层是杨千山、阳云汉等各派和武林世家子弟,第二层是崆峒、昆仑高手组成,第三层是少林、华山、上清和凌孤帆等峨眉高手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