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19章 那家都有难处(3/3)

一层是她和女儿的卧室。

为了盖这个小二层,肖嫚和家里人没少下苦。自刘萍到这个家十多年来,他们一家人风里来,雨里去,边种着十几亩地,边经营着小卖部。终于在去年,把原来的三间破瓦房拆掉,借了近两万元的债,盖起了这栋叫村里好多人都羡慕的小二层。

为了尽快还清外债,他们一家人商定,让她的丈夫红儿到广州他表哥的厂子打工,把家里的十几亩地承包出去。这时的家,分工就很明确了:柳红儿的爸爸进货,妈妈做饭,刘萍卖货,女儿柳小青正上初三。

我们村不大,路边还有两家小卖部。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刘萍家的生意特别红火。大姑娘小媳妇,中老年男人小伙子,动不动就爱在这儿钻。他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是这儿常有的景观。

不过,在这些看似自然地场景中,也演绎着一些令人不易察着的叫人牵肠挂肚的故事,传播者让人们在街头巷尾被称作新闻话题。

刘萍家的生意红火,除了她人缘好外,更重要的是她长得太俊俏了。见了人,只要她那温润的红唇轻轻微启,嫩柔的话儿便让你马上会甜到眼根子里,润到心窝子里。

还不要说那双时常闪烁着娇媚诱人的大眼睛。只要一动,热情的火光便会给你送上一股暖流和热望,送上几多撩人的思念和遐想。

还有那双修长嫩白柔骨般的手,没给你递上东西,你便会醉酒似的不知所云,你便会产生受宠若惊的异样感觉。

但刘萍绝不是鲁迅笔下的那个自私尖酸,以貌悦人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她的热情、淳朴、和善赢得了乡邻的一片赞誉。

刘萍半夜里接到的那个令她心灵惊秫的又是她渴望的电话,是一位离她家不远的中学的男老师打来的。这个男老师是今年从城里来支教的,据说有四十一二岁,语文教的特别好,还发表过不少文章呢。

刘萍高中还没有毕业,由于家里的变故,便辍学了。她也从小爱好文学,写的作文还获过奖哩。

男才女貌的共同吸引和不同寻常的交往,使这对男女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就发生了一段又一段的令人铭心镂骨,凄美动人的情爱故事。

她们村远离国道,偏僻而贫穷,是一个靠农业收入养家的小村子。近几年来,精壮劳力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大多都纷纷到外地打工。村里留下的多数是不能外出的老人、媳妇和孩子。

刘萍家的小卖部在村的中间,通村的水泥路正好从门前经过。道路通,百业兴。于是,沿路便有菜铺、诊所、农机修理、摩托修理、蒸馍店、饭店…于是,这儿便成了我们村里的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了信息发布的场所。

花儿家也沿公路住着,她经常有事没事的到刘萍的商店闲逛。她的丈夫几年前做农副产品生意,赚了不少钱。盖了楼房,卖了小车,花儿家的生活真正到人人企羡的小康。

大伙都说花儿命好,花儿也整天乐的合不拢嘴。丈夫爱花儿,花儿也很爱自己的丈夫,两个人整天形影不离。有时丈夫偶尔到外地跑生意,花儿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的孤寂和生理的饥渴。她觉得自己真的离不开丈夫,她每时每刻都需要他。

说也怪,花儿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了,可能是女人到了30来岁生理年龄的正常需求吧?无错不少字她觉得丈夫就是她生活中的支柱,一天离开他,她整个人就会站不稳、就会倒下。

那知,命运偏偏和花儿就是开了个玩笑。

就在前年的冬天,花儿的丈夫和南方人做了一单八十多万元的绿豆生意,无想这个和他们有多年交情的人,把绿豆发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丈夫同公安机关几经寻找,还是没有下落。

一时间,朋友要账、亲戚催帐、信用社逼帐。花儿家无奈卖了小车、冰箱、空调,还是解决不了多大问题。丈夫和花儿多次商量,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这个家,到外面寻找个活,挣点零花钱,来慢慢维持她和刚上初一儿子的生活。

随着生活的慢慢平静,花儿起初还能忍受这夜的漫长和寂寞。可时间长了,她心灵的孤寂和生理的渴求把这个少妇折磨得死去活来。

她多次悄悄地告诉刘萍:“这样的苦日子,我实在熬不下去了。”

刘萍看着被生活的不幸折磨得判若两人的花儿,心里也时常陪着她难受。她只能毫无说服力的用苍白的话语安慰道:“慢慢熬吧,一切都会过去的。那家都有难处,那个人都……”

本书源自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